徐州梦被吕布毁了,荆州梦还没有来得及经营,又让曹操搅了。
但刘备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挟民渡江,依附孙权后,刘备又打起了孙权的主意。一是与孙权争夺荆襄,大打出手;二是阻止孙权西取四川;三是忽悠孙权迁都,怂恿其向东发展。结果孙权中着,东吴最终论为一个区域性政权,偏安东南。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几十年后,最终由从脱胎于魏国的晋国统一了天下。
纵观三国历史,魏蜀吴三国各具特色,从理论上说,其中任何一国都具有问鼎中原的可能。如果关羽不丢荆州,如果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能够听取魏延出兵子午谷的作战计划,历史的天秤或将更加倾向于蜀汉。
那么我们说东吴是否也具有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呢?回答是肯定的。
孙权在位52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东吴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政策实施连续性强,这是魏、蜀两国均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且,先王孙坚参与过讨伐董草的军事行动,曾率军直捣东都洛阳,熟悉中原的人文、地理和军备情况,具备问鼎中原的实践经验。我们说,孙权绝对具有与曹魏一拼的实力, 但是孙氏集团最终却只落个偏安江南的结果,这不能不令人拒腕。
孙权未能入主中原的原因很多,例如:当时江南经济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除长江中下游外,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国力稍弱;东吴的常规军备是水军,要入主中原必须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配备大规模的水军和陆军需要更大规模的国防开支,等等。但这些都不是阻止孙权统-中原的主要原因,因为以弱胜强的战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那么孙权未能问鼎中原的最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孙权不能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是他遇到了一个不太厚道的邻居。这个邻居不是别人,就是刘备。
孙氏政权从孙坚开始,之所以能够直能稳据江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面临的对手相对弱小,陶谦、黄祖也好,严白虎也罢,这些人都是些地方性军阀,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总体规划,对孙氏政权构不成实质性威胁。可自从刘备从新野撤至江南,与东吴比邻而居后,东吴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刘备有兴复汉室的鲜明政治主张;有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总体规划和先据荆州后图益州的行动纲领;有一支经过多次战斗洗礼的武装力量,其中还包括当时战斗力极强的“乌丸杂胡骑”。所谓“乌丸杂胡骑”,是指以乌丸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骑兵。
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别的军阀望而生畏。
更重要的一点是孙刘双方都把掘取荆、益二州作为自己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统一中原的基础。由于刘备和孙权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是相互重合的,因而二者进行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荆州问题我们用不着再多说了,孙刘两次荆州大战已经说明了一切。 益州面临的情况也是样,在诸葛亮向刘备做《隆中对》的时候,孙权也把进攻矛头指向了西川。《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
这段话是说:周瑜和甘宁看到西川国力不强,力劝孙权入主西蜀。
看来,西取益州并不是诸葛亮一人的专利,周瑜、甘宁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奏章,稍加润色,就是《隆中对》的姊妹篇。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和《献帝春秋》还都分别记载了孙权想取西川的具体行动。由于荆州位于江东和益州之间,孙权西进,必须要经过刘备的防区,所以,孙权必须要和刘备打招呼,但刘备坚决不同意。《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 “(孙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日: ‘备与璋记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原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
这段话是说:刘备由于自己想取西川,所以对孙权说,我和刘璋都是大汉宗室,如果说刘璋哪方面得罪了大家的话,我还希望你们看在我的面子上原谅他,如果不能取得大家的谅解,我也没有脸面在江湖上混了。
刘备不同意孙权借道,孙权自然无法越过荆州进攻益州,东吴的西进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刘备这个邻居确实有点不太厚道。试想,赤壁之战前,如果孙权不收留对备,那么,曹操北撤后,孙权将成为占据荆州的唯一的政治力量。无论是取荆州还是伐益州,孙权都会游刃有余。
所以后来孙权深刻反思了当年的对刘政策。反思的内容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可以看到,孙权评价周瑜说: “(周瑜)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意思是说,周瑜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劝我收留刘备。
看来刘备之于孙权的危害,孙权后来是十分清楚的。
但刘备还做了一件孙权可能到死都不清楚的事就是劝孙权迁都,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东吴的国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东吴名臣张紘曾劝孙权汪都林陵,林陵就是后米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孙权觉得张紘说得有道理,但没有采纳。后来刘备 哲住江东、到过称陵。刘备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后,也对孙权迁都,孙权被刘备说动了心,迁都秣陵,改名建业。
我们不禁要问,刘备也有算卦、测字、看阴阳宅的能耐吗?显然不是,刘备如果稍微有点半仙之体,他根本就不会穷困潦倒前半生。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撺掇孙权迁都建业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身利益。
如果说张紘劝孙权迁都是为了东吴的自身发展,那么刘备劝孙权迁都则是为了减轻自己东线上的军事压力。
要知道,一个国家首都的位置决定着它的地缘发展方向。彼得大帝将俄国首都迁至与瑞典只有一箭之隔的芬兰湾,就是为了阻止北欧强国瑞典势力的南下。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临近边境的北平府,提出“天子守国门”的口号,也是为了有效防止蒙古势力的入侵。
刘备知道,东吴将都城设在公安或芜湖,自己在孙权的眼皮底下是不可能有太大发展的。为了摆脱东吴的压力,刘备故意用虚无缥缈的玄学引导孙权向东南发展,使东吴的统治中心远离长江中游,给自己势力的膨胀留下足够的空间。
孙权不明就理,听了刘备的忽悠真的迁都了。
孙权迁都后,刘备的目的达到了,孙权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则损失殆尽。
以后东吴的对曹攻势基本上集中在了建业以北的徐州地区。虽然孙权一生组织了大小十数次的北伐,但其战果没有一次能和关羽从荆州出发的北伐战果相提并论。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曾经威震华夏,把曹操打得闻风丧胆。
孙权失利的原因,就是因为放弃了长江中游,将战略重点放在长江下游,使东吴自身兵力特点和所处环境之间出现了严重错位。
在江准平原上,面对曹魏骑兵,东吴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的机动性不足等特点就会暴露无遗。东吴在短时期内或许可以向北占领一部分土地,但曹魏一次大的包抄迂回式反击,就会让东吴费尽心机所得到的地盘顷刻间化为乌有。
值得深思的是,孙权迁都建业后,不但在对曹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开创了以建业为政治中心的短命朝代的先河。东吴以后,东晋、宋、齐、梁、陈、南明、近代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都曾建都于此,前后8个政权无论其兴起时如何生机蓬勃,但历时最长的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南京简直成了短命王朝的代名词。
其实,历史的宿命与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不无关系的。
南京北部除一条长江外,其他方向再无要隘,无战略纵深可言,北方之敌如在任意一点渡过长江,建业即成囊中之物。
两千多年前,孙权肯定没有想到,他的一个迁都决定会对后世产生如此久远的影响。两千多年后,我们才知道,是个不太厚道的邻居让孙权吃了暗亏,贤明一世的东吴大帝竟永远因此失去了称霸天下的机会。
孙权迁都几十年后,当他的后人孙皓以“归命侯”的身份去洛阳述职的时候,东吴大帝的英雄故事也就成了一一个美丽的传说, 永远停留在人们记忆中了。对于孙权所开创的宏大基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