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命钟繇征讨汉中,益州的刘璋慌了:如果汉中丢失,那么益州的北部就彻底就暴露在曹操面前。这个时候,他的别驾张松提出了迎刘备进川的建议。刘璋同意了,并派法正率领了四千人、大批钱财去迎接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张)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很多人以诸葛亮《隆中对》“刘璋暗弱”来说,刘璋迎刘备入川是他最大的败笔:刘备要不入川,不至于益州让刘备得了。其实,我认为这不完全准确,理由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同徐州一样,当时的益州也是内忧外患,陶谦引进刘备,把徐州“让”给刘备,他被人小说家奉为君子,那为何刘璋引进刘备,怎能就被说“暗弱”呢?
我们就来说说刘备入川前益州的形势吧:
首先,外患自不必说,曹操攻取汉中,紧接着就要夺下益州。汉中与益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刘璋如果不保汉中,下一步,他要么像刘琮那样,将益州拱手相如,要么拼死抵抗曹军。但是,抵抗曹军,谁能去上前线呢?蜀中无甚独当一面而让刘璋放心的大将,这种情况下,引入刘备,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决定了。
其次,益州的内部也不稳定。蜀中为什么无甚独当一面而让刘璋放心的大将呢?益州虽然是刘璋的父亲刘焉建议朝廷"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的策略被正式任命的管理之州。但是,益州向来远离朝廷,地方的势力却非常强大。所以,刘焉入川后,为了加强自己统治,对这些当地豪强势力:“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但是,这反而激起了地方势力的对抗。
《三国志·刘二牧传》: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英雄记曰:岐、龙等皆蜀郡人。】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继位的刘璋也没少和益州豪族发生矛盾。南阳、三辅的几万家百姓流亡到益州,刘焉将他们全部收为部众编为“东州兵”。但是“东州兵”与地方势力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本质是地方土著和外来人的利益争夺。
《三国志·刘二牧传》: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
所以,赵韪、沈弥、娄发、甘宁(对,就是那个后来的东吴名将甘宁)等起事反对刘璋。特别是赵韪反叛,不但深得人心,还暗中勾结州中的世家望族,可见益州的豪族与刘璋的矛盾有多大。幸亏刘璋的“东州兵”才平息了叛乱,最终杀赵韪于江州。
张松劝说刘璋请刘备时候还说过:"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后来,又有“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
这足以说明,益州的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刘焉、刘璋父子虽然采取了很多手段,但其统治也没有那么牢固。
第三,在迎刘备入川前,刘璋实际上是做了交好曹操的试探的。
早在曹操征荆州的时候,刘璋多次派人去“敬於”曹操。结果,曹操封了刘璋兄弟威将军、平寇将军,还封刘璋派去的张肃官做。
《三国志·刘二牧传》: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直到刘璋又一次派出张肃的弟弟张松,才出现了问题。张松去拜曹操的时候,曹操由于当时接受了荆州刘琮的投降,有些骄傲,就怠慢了张松,张松由此怀恨在心,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刘璋才断了交好曹操的念想。
有人分析,曹操轻视张松,是因为有意要打击益州的士族势力。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要说张松是世家豪族,那张松的兄长张肃也是世家呀,为什么曹操就对张肃极力笼络呢?
真相只有一个!……或许有下面这则八卦有关。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益郡耆旧传》说:“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持节操,然识理精果,有才干。刘璋遣诣曹公,公不甚礼。杨修深器之,白公辟松,不纳。”
就是说,曹操可能也是个“看脸”的人,看到“容貌甚伟”的张肃就非常赏识,给他官做;看到“短小放荡”的张松,难免以貌取人,怠慢了他。大家不要强行开车,“短小”指的是身材矮小,“放荡”指的是不太礼貌,大概是有些恃才傲物。
其实,《新三国》中的庞统长相挺符合张松气质的……
所以,所谓《三国演义》中张松献地图的事情显然是子虚乌有。在曹操那里,张松碰了钉子,才怀有私心力主刘备入川是事实。
第四,在迎不迎接刘备入川的问题上,刘璋内部并非没有反对意见。
比如刘璋的主簿,巴西阆中人黄权就说:"像刘备这样的老油条,你请他过来,让他做你的手下,他肯定不会满足。如果你像贵宾一样迎接他,让他和你一个级别,那一山不容二虎呀。所以,刘备入川,你肯定完犊子了。"
但是呀,黄权虽然分析的对,但是他给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是:"可但闭境,以待河清。"说了相当于没说。刘璋自然没有同意。
《三国志·刘二牧传》: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於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
所以,迎刘备入川这个决策和刘璋是否“暗弱”或者“明弱”关系不是很大,这是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这里多说一句,个人见解,读史需要一定代入感,就是现在所说的“共情能力”。即,我们尽可能站在当时、当势、当事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因结果去下结论。比如,刘备最终拿下益州,便认为这是刘璋“暗弱”是真。但是,实际上,依照上文分析,很可能是在外有曹操压境,内有豪族分裂,而和曹操议和似乎失去可能性,再无其他稳妥办法的情况下,刘璋采取的饮鸩止渴式的自救而已。假如刘备真的是个仁人君子,替刘璋守住益州而没有私心呢?那刘璋在后世不仅仅是明主,他的其他决策恐怕也要被吹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