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长春年代最久的公园,至今超100年,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末

2020-11-14新闻34

坐落在长春人民大街北端的胜利公园,可以说是长春市内最悠久的公园,始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要说到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末年。

长春的建城历史虽说只有200多年,但在100年前,关于长春的规划就已经有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概念,其中就有包括对市内公园的建设规划。而胜利公园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公园,不仅展示了城市园林的发展历程,还见证了近代长春波云诡谲的历史。

在100多年的发展中,胜利公园曾经有多个名字,头道沟公园,西公园,儿玉公园,中山公园,鲁迅公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而这一切还要从上个世纪初说起。

100多年前,胜利公园在建园之前,所在之地叫“头道沟”,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也被称为头道沟公园。这个长满杂草的水沟,在日俄战争之后,便被日本盯上了。

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在这之后日本人便开始划分满铁附属地。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头道沟这块的田产属于一个姓赵的地主,后来被日本满铁附属地当局把这块地搞到手里。

在伪满时期老明信片中,有一张胜利公园管理处的建筑,就是原来这地方的地主赵洛天的宅邸所在。

公园开始大规模建造从1915年开始,由日本设计师白泽保美进行实地考察做出建园设计,建成以后称为“西公园”,与当时日本人建的“东公园”相对应。

关于日本方选择在头道沟修建公园,根据相关资料,头道沟这地方地势起伏大,有利于用作防御,另外头道沟这的水源流自伊通河,便于作为水源地管理。

公园内先后进行植树、修路、筑湖、架桥,不仅建造了人工湖,还有湖心岛,岛桥,运动场,猴山,虎园以及鹿舍等,一度成为当时日本人的好去处。

原来的公园内有多处殖民印迹,比如日本人修建的“诚忠碑”,“表忠塔”,“儿玉塑像”。

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公园内西南部修建“诚忠碑”,为纪念1919年“宽城子事件”中死亡的日军士兵。

“表忠塔”也叫“海军忠魂塔”,于上世纪30年代初修建,为纪念1905年日俄战争在对马海战中死亡的日本官兵。

“儿玉塑像”指的是日本陆军将官儿玉源太郎,日本人为纪念儿玉源太郞对满铁附属地建立所作贡献,在园内修了一座武装骑马的铜像,此后,西公园改称“儿玉公园”。

伪满政权覆灭之后,公园改叫了“鲁迅公园”,大概是因为当时鲁迅先生名气太大,反正你们叫鲁迅公园,跟我周树人没关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群众相继“推倒”了“诚忠碑”,“表忠塔”,用钢锯锯下“儿玉塑像”的首级,随后众人将铜像推翻。

1946年,国民党占据长春,公园再次改名,称为“中山公园”。1949年,长春特别市市政府正式将其改为“胜利公园”,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对原来的“表忠塔”进行改造,将塔顶的炮弹换成了一架飞机模型,碑身上的字体改为“忠贞为党”,拆除了基座的铁锚,命名为方华烈士纪念碑。

方华早年参加革命,194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第二大队大队长,后任华北军区航空处处长,在1949年6月28日的一次飞行中遇难。

“文革”中,方华烈士纪念碑被拆毁。1980年,长春重建方华烈士纪念碑。重建的纪念碑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由座底和碑身组成,整体是上窄下宽的塔形。

现在到胜利公园正门广场,看到的是教员的挥手瓷像。长春解放后,原儿玉源太郎铜像被推倒,原址基座上竖立一幅教员全身画像。1970年,画像换成了挥手瓷像,一直矗立至今,在公园外的街道上,远远就能看见。

长春胜利公园的秋景。

#鲁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