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鼎:从煮肉工具到国之重器,一口气了解鼎在古代的发展

2020-11-14新闻23

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雒水,在周天子的管辖地区陈兵示威。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上去讲了一番大道理,中间还夹杂着当年禹铸九鼎的故事,最后总结并训斥了楚庄王,他在回答里是这样说的: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楚王问鼎

故事,记载在

《左传·宣公·宣公三年》

里: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从此以后,凡是想要争夺天下或者皇位时,就会用“问鼎”这个词。那么,楚庄王既想称霸,为什么要问鼎呢?而王孙满一听问鼎的轻重大小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呢?这充分说明了那个时候鼎的重要性。

唐朝

韦应物

在押元韵的

《登高望洛城作》

中这样写: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定鼎,这些记载都在表明鼎的重要性,无数的考古发现也在向我们展示鼎在古代时的崇高地位。

那么,这个鼎最开始时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成为这么重要的礼器?后面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一、上古,九鼎传说

一切都要从吃饭开始。

最初的时候,人们造出的东西都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服务,比如鼎也是。开始时,

鼎其实跟鬲没有多大的差别,或者干脆是一样的。而鬲和鼎都是用来做饭的,两者在远古时期是一种东西,都是陶制成的煮饭工具。

后来,随着发展,鬲进行了换代,而鼎也因为青铜技术的出现开始出现转变,但这个时候鼎的作用仍然是食器,主要用来煮肉。可是,铜在那个时候太贵重了,我们要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古代是把铜称作“金”的,我们看古代一些古籍文献时,动不动是王赏赐了某人几车金啥的。您千万不能当成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金子,多半就是铜。

这么贵重的金属炼成的鼎,仅仅用来煮肉太过可惜,于是鼎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慢慢开始向礼器发展。可是,又是什么时候真正成为了礼器呢?不少学者认为是从大禹开始的。

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

中这么解释鼎字: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彝器也。

这里解释得很明确,就是调和五味的一个器具。但是他后面又接着解释:

昔禹贡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以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当年禹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了九鼎,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把鼎和禹联系起来了,但这里是有疑点的,因为许慎的这个记载是参考的别人。

《墨子·耕柱》

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昔者夏后启,使蛮廉折金于山川……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而这里,又和大禹的儿子启联系了起来。

也就是说,在此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说是禹铸造的,只说是夏朝时期,至于

许慎

《说文解字》

中说当年大禹铸造九鼎的记载其实是参考了

司马迁

《史记》

,而事实上,后世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大多都是参考了

司马迁

《史记》

,比如在

《史记·八书·封禅书》

中这样写: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史记·十二本纪·孝武本纪》

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至于他写这些时参考子什么样的史料,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因为我们无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找到这个的确切记载,但古籍有丢失也是可能的。

而有关夏朝铸造鼎的记载,我们都无法去佐证,所以是无法确定的,但周朝以前应该就是有的。真正有可以考证的鼎为礼器,是在商周时期,在那个时候就有九鼎流传。

二、商周,鼎的兴盛和礼仪

鼎成为国之重器是在商后期,也就是商代迁都殷,今天的河南安阳后到西周前期,商朝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考古发现中去推测,而在安阳出土的青铜鼎也震惊了世界,比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在商朝时,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么大的青铜器,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在那个时代是无法造成的,这个时候的鼎,地位已经高高在上,完全脱离了当初做饭煮肉的命运,成为了国之重器和王朝存在的证明。

而在这个时候,确认是存在九鼎的,

《逸周书·卷四·克殷解》

中有这样的记载:

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

意思是啥呢?翻译过来就是:命南宫百达和史佚迁九鼎到郏郧。

这里写了商周之际鼎的变迁。而

《逸周书·克殷解》

的成书年代是非常早的,但具体作者无法考证,学者们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根据西周初期的史料整理出来的。而到了周朝时,鼎的兴盛期到来,作用上也走向了镇国之器。

既然成为了国之重器,那用鼎制度也必定会非常严苛,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用鼎有着明确的规定。

汉代学者

何休

注解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中这样写: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一件奇怪的事,就是这些各种人配几个鼎都是单数,很多人感觉非常奇怪,双数不是更加吉祥吗?其实古代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些古籍会发现,不止是这些鼎,古代的一些宫殿的台阶也是单数。主要原因是古人认为,

数字分阴和阳,也就是天和地数,单数代表阳数和天数,双数代表阴数和地数,这也是鼎为什么是单数的原因。

作为国之重器,鼎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除了严苛的礼仪制度外,凡是沾着鼎的,必定是大吉的祥瑞,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鼎有着强烈的崇拜心理,同时也是对政权的敬畏之心。

《易经》

中这样记载:

鼎元吉,亨。其彖曰:鼎象也,圣人以享上帝。

南朝梁时,

孙柔之

编撰的

《孙氏瑞应图》

中这样写:

神鼎者,质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黄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铜,以为九鼎,象九州,王者兴则出。衰则去。

所以,鼎在古代的意义非常重大,一直被当成王权的象征,失鼎则代表着国亡,夺鼎则代表着开天辟地,定鼎则代表着王朝开国,由此可见鼎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国家礼器,背负着古代的王权和天命。

但是,这么一种重要的礼器,随着治铁技术的到来和青铜技术的普遍而渐渐没落,终归于平凡。

三、秦汉以后,终归平凡

其实,我们大部分关于有关鼎的记载,多是在春秋战国和汉朝时候整理出来的,成语“春秋鼎盛”代表着人的精力充沛和正值壮年,但那时候已经是鼎最后的辉煌,秦始皇统一当时的古代中国后,鼎的作用开始渐渐没落,到了汉朝时,学者们只能在记载里去怀念这种礼器曾经的辉煌。

西汉礼学家

戴圣

《礼记·明堂位》

中记载:

崇鼎贯鼎,大黄封父龟,天子之器。

意思是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夏后氏的横,封父国的龟甲,这本来是天子拥有的重器。

或者用虚幻的所谓祥瑞去写鼎,比如

司马迁

《史记·十二本纪·孝武本纪》

中记载:

汉武帝时,汾阴巫锦,为民祠魏睢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棓视得鼎,以礼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之。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谓之宝鼎。

汉朝以后,关于鼎的记载越来越少,但鼎也没有彻底的消失,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进入和兴盛,鼎成为了佛家烧香的器具,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鼎原本是一种煮肉和盛肉的器具,后面逐渐成为了国之重器,现在流行下来关于鼎的成语,大多来自那个时候。而从周朝以后,鼎的崇高地位渐渐没落,就像周王朝的陨落那样。

一个象征王权的国之重器,渐渐归于了平凡,鼎的经历可谓多姿多彩,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从一件件的考古鼎器上去幻想,我们写鼎,其实写的是古代的一段辉煌史,同时还是我国青铜铸造的发展史。由于作者本人的能力有限,咱们只不过写出了鼎的皮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怀念和思考,这不止是鼎的辉煌,同时还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

#先秦时代#煮肉#国之重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