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陈根:科技教育融合,未来教育已来

2020-11-14新闻22

文/陈根

人类总是借助于工具认识世界。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同样,教育手段方法的变革创新也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信息技术的勃兴,科技介入教育正在流行。

科技改变教育,是一个必然且正在发生的事实。就像计算机技术诞生与发展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一样,如今,在商业、交通、金融、生产等领域,计算机都已经和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模式,教育也不例外。

未来教育已来,当科技对教育的渗透日益加强,将对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科技介入教育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科技教育融合,未来教育已来

科技教育的融合,首先就体现在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变。法国学者莫纳科认为,教育的变革大约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依靠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和依靠人人平等互动的信息技术阶段。

此外,不同的阶段,教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即获得信息的方法、教即传播信息的方法以及教学互动的方法。显然,不论是教育阶段的演进还是教育方法的变化,技术都是其中驱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

在表演阶段,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单一,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其教育形态的典型代表是私塾,规模小,没有个性化教育。

在表述阶段和影像阶段,造纸术、印刷术和影像技术出现,改变了口口相传的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和学有了相对分离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的各级各类学校有了一定的规模,公立学校以服务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为主,主张大规模,强调效率优先,主张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成为教育的“铁三角”。

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则突破了同位集中式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快捷平等,传授方式、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信息技术的赋能,令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

一方面,通信技术通过信息互联,破解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尤其是5G的高速率、低时延、高密度、高移动性等优势将促使教育实现空间互联、同步授课、远程控制、云存储四个方面的发展。

在空间互联方面,5G技术的支持将使物理空间之间的直连成为可能。借助4K/8K超清视频技术,互联的物理空间能够拼接在一起,借助XR(AR\ME\VR)技术,这种拼接能够更加自然,甚至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空间。

由于5G技术在高设备密度下也具有高传输速率特性,同步授课也将能够像面对面授课一样,开展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此外,5G技术低时延优势还能够让学生远程控制设备、学具,甚至开展远程实验;视频等大容量资源的云存储将会和本地存储一样快捷。

于是,在信息技术赋能下,教与学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成为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令教育内涵向内容精准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交互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比如,AI助教就是一种“虚拟教学助理”软件,可代替教师完成日常任务,AI助教可以给学生答疑、批改作业、评估论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一对一交流。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受技术驱动,但不是技术本身

教育科技正在流行。显然,接纳一些现代工具和技术,以变革教育,促进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质的提高是必要且必须的。但同时,教育也遵循着技术应用必然面临的伦理矛盾,事实上,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围绕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人类总是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并不局限于技术和应用层面,而更多的是人文和伦理挑战。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个人的自主感、礼仪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结构,教育还是一种架构,是一辈人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了智力结构和学习技能,然后在教育这个架构中逐渐建立起个人与集体认同。

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添砖加瓦,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但人们需要确定的是,这些技术可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成果,把人类尊严放在草率、损耗和算术度量之前。在科技介入教育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显然,教育的技术化不是“泛技术化”,教育的技术理性也绝不是工具性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中,技术给予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人们普遍对技术表现出推崇和乐观,积极尝试各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然而过分依赖“技术支持”,一味地追求“技术革新”,盲目推动教育的技术化进程,往往导致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使教育陷入“泛技术化”的窠臼。

通过人工智能监控学生学习状态或实行强管控治理多次登榜热点新闻,引发热议。事实上,当一味地迷恋于手段,去追求控制学习的技术性,往往忽视了对教育中“为什么而治理”、“什么样的治理才是好治理”等具有价值追求的思辨和考量,以至于忽略教育管理的价值本源与伦理审视。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行为和认知管理,一切学习因素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算法进行量化考核。但要知道,技术背后往往预示着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包含了人们想了解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问题。

换而言之,在科技介入教育下,人们视学习成果为利润率,计算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红利,甚至将学生当作工业资源一般去评估他们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却渐渐忽略了通过反思、联系语境的手法全面创造意义的能力,和感性的诗意相比,科技让人们更重视理性的精度。

在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中,教育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因而在投入和产出之间,人们总是希望周期越短越好,差距越小越好,教育的功利化正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缩影,人们对教育外在目标的追求高于教育内在价值的追求,技术理性帮助教育实现了短时间内输送“教育产品”的目的,教育俨然变成了一场竞赛。

于是,在科技教育时代下,教育在追逐“技术的创新”和“传统的变革”的时,受教育者也被动的融入这一趋势中,不断地调整学习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再聚焦于“人性”的丰富,而仅仅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市场。

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对教育亦如是,没有技术的支撑,人类无法创造出一个以人为主导性的世界,“人类文明”也是技术进步内在价值的体现。但越是在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下,却越要警惕技术带来的社会之变,人类的教育不会受技术的约束,也不应由技术来定义。

教育受技术驱动,但不是技术本身。有鉴于此,教育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技术进步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有效动力,也要在教育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权衡与融通之中始终守住教育本真生命体的底线,从始至终,人都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奥义。

#行业互联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