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最特殊的学校:宦官学校,明朝第一个宦官专权就从这里走出的

2020-11-12新闻22

自古以来,宦官都是无学问的,因此被宦官势力包围的唐朝君主就利用他们的无知,当皇帝与臣下密议时就以作诗的方法来商讨,宦官遇到此种情形时便不知所措,最后只好让懂得诗的女官去侍候他们以了解事情。

明太祖也怕宦官参与政治,所以积极禁止宦官读书识字,但并不是没有学问就没有权势,像具有权威的宦官魏忠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而有名的刘瑾也是个文盲。

但是在称为明君的第五代宣宗时,却突然设立了宦官学校,称为内书堂的学校。在宦官学校里收容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的总督担任校长,其下有六至八名监学的学长,学长是由年高德劭的人担任,并请翰林院的学土来教导学生。宣德四年,由具有小学士头衔的礼部尚书(教育部长)陈山来此担任教师,据说这是宣宗讨厌陈山没有知识和贪婪的个性,故意让他去当宦官的老师。当时内书堂的教师必须由长安右门进入,返家时则须由北安门出,但到后来都一律通过北安门。至于给他们的束修(学费)是白腊、手巾及香。

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内令(内廷规则)百家姓、 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而以公费按月来支付。评定成绩的标准是以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美观来决定。其中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总督,若是一个小过失就由学长用戒尺打当作惩罚,但若是严重过失就让学生跪在孔子像前忏悔,如有不改则有下述的惩罚:先叫学生在孔子像前采立正姿势,接着身体向前弯腰用双手抓住双辩,保持这个姿势直到几柱香烧完为止。在这段期间内身体若轻轻移动一下,便会遭到痛打,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支持太久,当香烧到一半或一枝时便倒了下去,甚至因此而生病。

学生们每天还有功课,等黄昏下课后他们分组学习做汉诗,通常都是如“云淡风轻”等简单而固定的词句,让他们按照四季,风景去押韵。练习完后就整队回去,当学生的队伍在路上通过时,按照宦官的规定,老大官以下的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行礼。这个宦官学校在每月初一、十五及节日都放假。

由内书堂出身的宦官称为正徒,这等于外部科举出身者,其中成绩最优秀者要到中书部服务。据说年长的宦官在街头遇到年轻的内书堂出身者,照惯例也要向他作揖,由于设置内书堂而使宦官中产生许多知识份子。在女监狱中出生的孝宗,九岁时由老宦官覃吉口授田书及古今政典,这宦官想必是内书堂出身的。因为宦官学问渐长;所以在明朝时也出现宦官写作的诗文集。

关于宣宗为何要教育宦官的真正原因并不能明确了解,但聪明的宣宗曾因为讨厌大学士陈山的没学问而将他贬去当内书堂教师,由这件事可推测宣宗是非常厌恶无知者。

宣宗是明朝第五代的皇帝,君主独裁制也是至此才步入正轨,宣宗时每天需要亲自裁决的上奏文总是堆积如山,而且这些上奏文送到内廷后还需要整理,因此宣宗即位的第四年,便设置文书房以当作司礼监的分部,而文书房的工作是受理皇帝诏敕,内阁的作文及备省公文书、从全国各地送来的上奏文、民间诉愿状和通政司的文书等,然后全部加以整理再送交司礼监。从事这种工作的宦官若是无学问便无法胜任。

宣宗初期,宫廷中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名臣,当时有一位身为司礼太监的宦官长范弘,原是安南人。永乐年间,将军张辅曾至该地阁了数名美秀的少年,再将他们带回中原,范弘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反映灵敏,举止优雅,所以很受永乐帝的宠爱,而让他去读书识字,结果他通达经学及历史,而且书法工整漂亮,因此永乐帝又让他去侍候太子仁宗。仁宗死后他继续侍候宣宗,因而受到殊遇,英宗甚至还为他取名为“蓬莱吉士”。

与范弘同来的几个也都是优秀人才,其中的王瑾是宣宗幼时朝夕随侍的宦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宣宗对于宦官教育的热心,可能是由于范弘等人大力的建议。在内书堂早期的出身者中产生了一位大人物,那就是明朝第一个开始宦官专权的王振。

明朝的内书堂的确带来一定弊害,但若更深一层地去探讨,会发现真正的原因是太子废除宰相制及加强君主独裁制的后果。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