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吴三桂攻占了大半个中国为何还是兵败?康熙无愧大帝!

2020-11-12新闻13

吴三桂是个什么人?吕布同款。打开山海关投靠多尔衮后,带领部队,连下明朝58城,所向披靡,打得明军丢盔弃甲,而且还活捉了永历皇帝,集阴险、奸诈、凶狠于一身的枭雄。成为平西王后,依然招兵买马,于云南广筑城墙、征关市、凿盐井、开矿冶金,练兵囤战,收买人心。而庞大军费则来自大清国库。不但吴三桂如此,那两个蕃王也是同样。

当时这几个藩王的开支,几乎占到了大清GDP30%,掏空了国库。最主要的问题,如此大财力投入。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而且养虎为患。所以,"撤藩"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摆在康熙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在1673年时,西有占据着700万平方公里葛尔丹。北有随时准备伺机而动的沙皇彼得大帝,南有占据着福建、台湾的郑经密谋复国,除此外,青海,西藏,陕西,四川一带的地方势力,也只是表面臣服,听调不听宣,国库又没有多少钱。

到底要不要"撤藩"?怎么个撤法?一旦失败蕃王必反,引发的连锁反应很有可能导致尚不稳固的大清基业土崩瓦解,风险实在太大了。因此在"撤藩"的问题上,朝堂上争吵激烈,以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为首的强硬派,坚决要求撤掉吴蕃,而以索额图为首绝大多数人不同意"削藩",主张由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太后也不同意"削藩",主张把吴三桂拖死,毕竟60多岁的人了(吴三桂生于1612年),等吴三桂老死后在撤蕃。

19岁的康熙(康熙生于1654年)一夜未眠,对于一个19岁帝王来说,这事太大了。他把目光洒向夜色中的琼楼玉宇时,想起了努尔哈赤,想起了多尔衮,想起了皇太极这些先祖们,想起了他们在逆境中,撕开山海关大门的铁马金戈。第2天上朝时,康熙只说了一句话:"大家不必在议,撤也反,不撤也反,撤蕃"。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这一天是1673年3月14日。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宣布改国号为周元年,恢复汉服,同时书信平南、靖南两藩王和贵州、湖南、陕西、四川官员,共同起事。

割据的三藩,势力非常强大,吴三桂拥兵30万,且全是身经百战精兵;. 耿精忠大军20万,尚可喜10万,总兵力高达60万,可直接参战兵力达40万。战争爆发后三蕃兵力达到了70万,此外陕西、四川、贵州、青海起事的兵力也达到了数十万,对外号称260万大军。而大清的总兵力只有45万,可抽调部队不过15万,战争爆发后,康熙在第一时间投入部队才7万人,可见兵力多么匮乏,被打的节节败退。

一切和康熙曾经预想的一样,甚至更糟。贵州提督李本深,陕西提督王辅臣,广西将军孙延陵、四川总兵吴之茂、查哈尔蒙古布尔尼汗、青海土尔扈特部的默尔根台吉、四川的吐司苗民等同时起兵,这不要命吗?台湾的郑氏家族也出动了水师。整个清王朝岌岌可危。查哈尔的布尔尼汗猛攻北京时,如果不是孝庄皇太后把满洲蒙八骑所有加奴都拼凑起来,拼死抵抗,首都早被攻破了。

一时间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大半个中国在交战,越来越多的地方势力卷入了叛乱,越来越多城市乡村被攻占。此时已饮马长江的吴三桂却迟滞不前,下令不得过江。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吴三桂60多岁的人了,从心里并不想当什么皇帝,甚至于起兵也因为撤蕃被迫之举。前面反明,后面再反清会被万世耻笑,60多岁的人,能活几天,就算叛乱成功,他清楚知道,自己也当不了皇帝,还是老朱家的人君临天下?所以,起兵目的就是以战求和。

他满心希望以强大的武力来迫使康熙坐到谈判桌前,但他忽略了自己的对手,可是比他更高明的康熙。尽管险象环生,但康熙坚决不谈。而吴三桂的犹豫,也让他错失了本可以一鼓作气打到北京的最好机会。利用这个时间差,康熙采取了分而瓦解办法,首先劝降了吴三桂左膀右臂尚蕃和耿蕃,断了吴三桂两条臂膀。

看到吴三桂犹豫不前,各方势力也打起了退堂鼓。趁热打铁,康熙又使出了杀手锏,表示只要主动投降者,不追究叛乱罪名,有功还会被继续加以重用 ,于是各地汉族官员纷纷倒戈,还不忘踹上吴三桂一脚。这怨谁?你吴三桂自己先打了退堂鼓,没有头狼带队,自然一触即溃,更何况大家本来对吴三桂人品就持怀疑态度。

四面楚歌后,兵败被杀已成定势的吴三桂,趁着这个机会,于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今日衡阳)称帝,圆了自己最后一个心愿,只当了8天皇帝就已病死,当真过把瘾就死。树倒胡孙散,康熙20年(1681年),清军分多路攻入云南,吴三桂儿子吴世藩自杀身亡。

8年叛乱,风生水起又一朝灰飞烟灭,吴三桂的不得人心,犹豫踌躇固然是一部分,但康熙对战局变化的准确把握与连横之术不可谓不高明,最终一子破而全局开,挽救了大清,也使天下苍生不再遭受战火涂炭。

#近代史#吴三桂#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