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一扫“渐霜风凄紧”的思绪,不淡漠,不暴烈,不冷峻,反而更加热烈浓郁。
11月9日,笔者驱车行驶在河南信阳市淮滨县防胡镇的通村公路上,只见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处处活跃着村民们晾晒粉条的身影。条条粉丝在暖阳中透射出晶莹的光芒,并伴着微微的凉风如丝绸般在空中飘荡。
在防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笔者来到一家粉条加工厂,在那里,几位粉条制作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生产粉条,不大的生产作坊里,一口盛满清水的硕大铁锅正热气腾腾,翻云吐雾。
“我排的是28号,你在我后边”。“你那是明天的28号,我才是今天的28号。”“好啦,都别争啦,今天加班加点也要给你们的粉条打好。”笔者见到粉条加工厂老板周洪勋时,他正劝说着两位前来打粉条的群众。
“我是新蔡县练村镇的,我们一行6个人。我已经连续几年都到这里加工粉条,这里打得粉好,做的粉条很劲道。”
“我这每年从十月份就开始加工生产粉条,特别是近些天,粉条生产迎来了高峰期,每天粉条加工量都在1万斤以上。因为粉条的销路好,今年我特意进行了设备升级和改造。”周洪勋告诉笔者。“来我这加工粉条的,很大不一部分是本地的客户,也有息县和新蔡县的客户。”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周洪勋在赚到钱的同时不忘回报相邻,还积极吸纳周围群众来工厂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我的工资最高,每天400元,一个月12000元。”来自三空桥乡穆楼村的贫困户张世贵由于掌握了做粉条的料水配比核心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粉条加工厂的老板都争着“拉拢”。
“在我这里工作的工人有20多人,11个是贫困户,他们平均每月能领2600元。生产一斤粉条加工费是7毛钱,去掉水电气的成本费,自己每斤粉条赚1毛钱,主要想着尽可能的多让利给在这里帮工的人们。”周洪勋说。
“天冷了,吃个锅少不了粉条,多的还可到市场上卖点,换些零花钱”。防胡镇林楼村村民胡晓东高兴地说:“我今年种有20亩红薯,一亩地能产1万斤,按照5斤红薯出一斤红薯粉计算,一年可净赚20万元。”
“防胡镇出产的粉条因为它口感爽滑,柔韧劲道,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年临近春节,都会吸引全县来至周边县市消费者前来购买粉条。现在镇里正大力发展此项产业,今年镇里种植红薯2万亩,有1万人因此受益。”该镇党委书记郑海中说。
据了解,淮滨县今年全县种植红薯8万亩,主营种植、加工销售红薯的有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达到477户1956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生产的有粉条、粉丝、粉皮、淀粉、薯片、薯面、砣粉等十几个品种,远销到郑州、天津、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且销量逐年上升。(文/图 张勇 刘学明 韩浩 符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