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白杨河乡:奏响群众增收“三部曲” 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2020-11-12新闻15

(图/文 玛海然)今年以来,白杨河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主动出击,整合各种资源,把巩固提升作为脱贫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8次召集乡村两级扶贫专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专题研究讨论全乡“脱贫群众不返贫、边缘群众不致贫”问题。

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

变身“工薪族”

“我的腿有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重活,平常的工作就是负责打扫公共卫生,一个月能拿到800元,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51岁的江恩斯努尔连声感激道。每天早上,江恩斯努尔就忙着打扫乡环保站分段的公共区域卫生,在这个岗位上她一干就是4年,打扫完卫生还要去锦世缘家纺厂务工,这让她的收入来源有了双重保障。

为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白杨河乡想方设法在群众“家门口”搭建就业平台,对现有公益性岗位进行清岗、增岗,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增设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共计6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变成了“工薪族”。

“车间+基地”成为

贫困户的“摇钱树”

走进白杨河乡锦世缘家纺厂,一间700多平方米的缝纫车间里,30余名妇女正 踩动着缝纫机踏板缝制各种服装订单。原本靠土地、牲畜吃饭的农家妇女们在这里变身成为产业工人。

“自从扶贫车间在我们村开办以来,让我在家门口有事做,实现照顾家庭、上班挣钱、圈养牲畜‘三不误’,月工资能拿2000多元。”来自西泉村的买孜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今年37岁的村民古丽巴黑家里有老人,孩子上幼儿园,出不了门。这次乡里的家纺厂给她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以前我学过裁缝,给亲戚、邻居缝衣服,收入不多也不稳定,现在我在服装厂就业,干得多就挣得多。”

近年来,白杨河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逐步形成了“企业+产业+贫困户+基地+就业+收益”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利用农牧民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以最优惠的价格为企业建厂创造条件,政府开渠引水,积极协助企业建立“乡村车间”,让昔日“农忙围着田头转、农闲守着牌桌转”的留守村民,逐步转变成为务农做工两不误的“两栖农民”,让留守贫困人口“走出家门进工厂”成了有稳定收入的“新农民。”

“菜单式”培训让贫困户

吃上“技术饭”

来自西泉村的贫困户阿里腾别克,今年33岁,从小患有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当他看到乡上办的农牧民培训学校要搞叉车培训班时,第一个报名参加。11月上旬,县农牧民培训学校举办的叉车驾驶技术培训班、厨师培训班,十几名贫困户在农牧民技能培训学校将进行为期22天的学习培训,培训合格后陆续推荐到准东企业就业,每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

自脱贫攻坚以来,白杨河乡坚持按照贫困户“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学技能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以“培训+企业+脱贫”的模式,在贫困户“家门口”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就业以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针对贫困户具体情况。对因病、因残致贫的,通过医疗补助先解决看病问题,同时把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畴;对因学致贫的,积极对接教育部门申请助学金等方式解决因学致贫问题;对因缺少技术致贫的,积极和劳动就业局联系,对接奇台县启航培训学校、木垒县农牧民培训学校,组织开展服装缝纫、烹饪、叉车操作、砌筑工、钢筋工、家政服务、西门塔尔良种牛饲养技术、“两年三胎羊”养殖技术等培训。截至目前,全乡进行各类技术培训619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接受培训97人次。

白杨河乡党委书记王军信心满满地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我们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就业扶贫作为‘战贫’和‘战疫’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贫困户出村难、务工难、增收难问题。下一步将继续认真做好公益性岗位和扶贫车间建设的后续管理,确保贫困劳动力百分百就业,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扶贫车间#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