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子凭母贵?不,儿子登基,害死老妈!为何北魏如此无情?

2020-11-12新闻17

倘若看过清宫剧,一定会了解,在封建古代母凭子贵地常态。但是,母凭子贵现象并不是任何时期都存在地,当北魏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封建集权并不昌盛,所以统治者想到了一个看似一劳永逸的法子“舍子存母”。

也就是说,倘若帝王选定了自己的下一任继承人,必须赐死他的母亲。父亲是导致母亲死亡的凶手,这使得北魏太子因为缺乏母爱而变得有些偏激,他们从乳母身上汲取母亲的温暖,纵然避免了母族干政,却开启了被乳母等妇人影响视听的局面。

一,“子贵母死”的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子贵母死,这看似难以接受,有悖人伦的政策是如何出现的?

原来,魏朝的开国皇帝打着遵从汉武帝遗风的幌子,开始实行去母留子的新政策。其实,去母留子对于当时内忧外患交织的北魏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毕竟,北魏是由部落结合演变成的国家,帝王娶妻又总讲究门当户对,这样一来,倘若太子强大的母族以其母亲作为枢纽兴风作浪,会使得这个新生的国家遭遇重创。

所以,魏朝统治者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子贵母死政策,确实在一定范围内保障了魏朝的长治久安。

1,拓跋部落母系实力强大,干扰政权是诱因

为什么明明北魏的开国皇帝要一意孤行的实施如此不得人心的“子贵母死”政策?这和拓跋部落长期的后宫干政密切相关。

原来,在拓跋部落还没有正式建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少后宫干政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的,倘若拓跋首领母族部落的力量不够强大,是没有资格和拓跋首领联姻。当然,门当户对的隐患也是有的,因为拓跋所占据的地区开化程度不高,女子的权利和地位并没有过多的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有了更多干政的契机。

比如,在北魏昭成帝时想要建筑城池来定居,从而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他的生身母亲王太后投出了关键的反对票,使得这件事不了了之。“兴复大业,后之力也”王太后在北魏政坛的地位可是相当于“超级王者”的存在。

当然,她的儿媳妇慕容氏也很是出彩。慕容太后手段卓绝,无论是处理国家内务,还是为国家的未来谋出路,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她处事果敢坚韧,稳扎稳打抓实干却又毫不失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但是,北魏的道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想要让帝王的权力集中起来,挺起腰杆子,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利用“子贵母死”的政策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

2,道武帝的经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

其实,道武帝之所以能够制定如此凶残的“去母留子”政策,和他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

其实,道武帝一生坎坷,哪怕登上帝位之后,也没有片刻安宁。

原来,在道武帝年幼的时候,因为国破家亡被迫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不容易抵达独孤部落,本以为可以获得片刻喘息,却不曾想独孤部的刘显,因为利益牵扯想要他的命。没办法,奔逃继续,他和自己的生母来到了贺兰部落。一开始,他们在贺兰部落享受到了部落首领极高的热情,但是,这并不是他们在贺兰部落生活的全部。

其他贺兰贵族以带兵围堵他们作为乐子,这种日子过得格外憋屈。所幸,在不久之后,道武帝从他的贺兰舅舅的支持下称帝。

成为帝王的道武帝,意识到没有凝聚力的分散部落无异于一盘散沙,所以,他下定决心一统拓跋联盟。这就意味着他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路。

首先,他被狼子野心的独孤部落步步紧逼,独孤部落想要提拔他的叔父取而代之,使得道武帝不得不放下帝王的尊严求助慕容部落。走出困境之后的道武帝自然不会再姑息养奸,他采用雷霆手段对于独孤部落开战,但是,他知道征服一个强大的部落只是依靠武力征服是万万不行的。于是,他娶了独孤部落分支的权贵女子为妻。与此同时,贺兰部落也不安分,他用相似的手段分解镇压。

当他选定继承人之后,发表了“子贵母死”的新政策,纵使残忍无比,却在一定时间内保证了北魏王朝的长治久安。

其实,帝王的经历和他的执政方式密切相关,我们不能评判道武帝“子贵母死”的政策对错,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自然没有评判的资格,但是我们能理解他做出这项艰难措施的原因,他的一生经历是最好的诠释。

二,为什么“子贵母死”制度会那么有市场?

1,女性地位高与父系地位崛起的矛盾

其实,“子贵母死”是北魏在大环境影响下,制约女性地位的畸形产物。

要知道,在北魏建国之前,拓跋联盟由于游牧民族本身在思想文化上的局限性,并没有圆满地完成从最初的母系社会想奴隶社会的过度,此时,女性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是,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北魏当权者见识到了中原地带封建统治的蒸蒸日上,难免动了心思。所以,他们揠苗助长一般,将尚未成熟的奴隶制度快速转换成封建制度。但是,由于过渡期短,经济文化思想的局限,这一转变并不彻底,拓跋鲜卑族仍然保留一些最初的习惯,女性的地位虽然略有调整,却不曾像中原地区那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时代大潮流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北魏“子贵母死”的政策纵然迎合了时代的脚步,却因为其残忍和畸形不能持久。

2,为了加强皇权,防止母族实力干政

为什么会延伸出“子贵母死”这种惨无人道的政策?问题的本质一定离不开统治者想要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愿望。

其实,道武帝做出“子贵母死”这一决定的原因离不开身为帝王的野心和欲望。他想要身为帝王的绝对话语权,而母族力量成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毕竟,拓跋领袖娶妻从来都是看背景的,“其后妃必取之于七族、十姓以外部落”,这就意味着每一任帝王都逃不开强大母族的制约。

强大母族,对于统治者来说利弊参半,因为强大母族可以保证他顺利登位,却又难免在他继位后指手画脚。所以,强制推行“离散诸部”的政策,哪怕面对数不尽的战争也不能停歇。随着“离散诸部”的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各个部落的权力都被有效的制约了,没有人有权利对“子贵母死”的政策提出异议,哪怕提出也不过是小打小闹的波浪罢了。而因为“子贵母死”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而今“离散诸部” 的新局面,称得上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三,“子贵母死”制度真的达到了目的吗?

1,造成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其实,提出“子贵母死”政策的道武帝并不得善终,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儿子和夫人手中。因为“子贵母死”造成了无法调和的内部矛盾。

哪怕皇权至高无上,但是母亲同样也是无价之宝。道武帝看重长子拓跋嗣,为了在百年之后让他接替自己,冷不丁杀了他的亲生母亲,报仇?对方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不报仇,母亲含冤而死。拓跋嗣只能带着自己的满腔悲愤出走他乡。

选好的继承人丢了也没关系,毕竟人家道武帝不缺儿子。于是他又瞅上了次子拓跋绍,这次他的的夫人,也就是拓跋绍的亲生母亲,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先下手为强,串通宦官和宫人将道武帝的命留了下来。

哪怕之后“子贵母死”的政策流传了下来,但是在最初执行的时候并不顺利,甚至作为开创者的道武帝,为了它丢掉了性命。纵然有些滑稽,但是,中国古代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鲜血的洗礼。

2,出现了另类干政

纵然“子贵母死”杜绝了外戚干政的现象,但是,却又有了另类的乳母干政的局面。

为了避免太子对母亲用情至深,所以一般在太子为年幼的稚儿的时候就将他的母亲杀掉。那么,谁来代替母亲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呢?乳母或者保母成了不二人选。哪怕帝王为自己的儿子选择的乳母没有显赫的地位,以及强大的家族,乳母对于整个国家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太武帝的保母, 因为丈夫犯罪被刺死,进入了宫廷之中。有幸被元帝任命为太武帝的保母,代替他死去的母亲照顾她。太武帝“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对她极为尊重,甚至给了她等同于皇太后的待遇。不仅如此,还给了她的同胞兄弟堪比贵族的体面。她在政坛上也小有名气“训厘内外,甚有声称”是对于她的真切描述。甚至在外族入侵的时候,她用诸将出击的果决命令,规避了都城沦陷的危机。

没有亲生母亲陪伴的太子,将伺候自己的保母作为自己的依靠,所以,保母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价值观的形成。除此之外,帝王对于自己保母的尊崇也达到了高峰。所以,出现了另类干政的局面,虽然因为保母的地位低下,所带来的影响不及外戚干政的危害大,却也为北魏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总结:

哪怕“子贵母死”在我们如今看来是惨无人道,有悖人伦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不重视它在北魏朝廷绵延一个世纪的价值。正是因为“子贵母死”的存在,给了北魏王朝喘息的机会,使得他基本完成了从半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华丽蜕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