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张广瑞 张慧慧
续鲁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小区”一角
“这是王书记给我送来的不动产登记证。”一提起11月5日县委书记王宏伟上门的事,住在绛县大交镇续鲁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小区”的赵秀英就无比激动。
今年74岁的赵秀英家世世代代住在中条山深处的续鲁峪。续鲁峪村原是乡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乡,2002年又并成村。该村15个居民组346户1007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5户919人,分布在方圆25公里的17个山庄窝铺、12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仅北坂到小张湾就相距15公里。可谓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续鲁峪村村民昔日住的窑洞
4年前,村里多数人仍像“山顶洞人”似的住在窑洞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一年只种一茬小麦,种一箩打一筐;交通不便,夏秋季节一遇山洪,便路断、电断;没网无信号,有个急事,得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峪口打手机;没有学校,孩子们下山上学得走十几公里,只好到处投亲靠友求学,大人到镇去县租房陪读;没有卫生所,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打针输液都得忍着病痛下山去镇上;购物、出售山货等处处受限……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遮挡了山里人的眼界和脚步,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姑娘下山外嫁,小伙下山招亲,村里光棍成群,人口由1350人减到1007人,乡亲们无不期盼着早日脱贫致富,却苦无良策。
2016年,大交镇党委、政府围绕“应搬尽搬、整体搬迁”的原则,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导向,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镇政府所在地大交、县城选定了3个安置点,其中在大交镇自建了“幸福小区”安置点。
经过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易地扶贫搬迁逐渐成为搬迁群众的自觉行动。从2016年到2018年,该镇加上其他零散易地扶贫搬迁户,分3批,集中安置173户597人,其中自建点“幸福小区”安置83户205人;分散安置132户352人;同步搬迁51户88人,圆满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续鲁峪村作为易地扶贫整体搬迁村,开展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挪穷窝、拔穷根大迁徙。
怎样才能使搬进新家的群众住得舒心?大交镇按照“设施建设配套、管理服务保障、文化建设同步”的思路,在县扶贫开发中心、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下,为集中安置点“幸福小区”完善了党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网、通天然气、通有线电视和绿化、美化、亮化,还建了一座2层1025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并在管理服务上予以保障,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同步。
为让乡亲们住得安心,大交镇党委、政府将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能致富”的根本前提。他们在县扶贫开发中心、县人社局和县林业局驻村工作队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充分利用续鲁峪村1300亩耕地、3200亩退耕还林地和山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实施了种植和养殖就业扶贫、技能培训促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务工就业四大工程,建立了猪、羊、牛、蜂四大养殖基地和苗木种植基地,均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42户139人搬迁群众就业;通过组织村民到邻村樱桃、草莓、山楂、蔬菜等园区及养殖场打零工,在大交镇饭店、商店打长工,在集市上摆摊做小生意,让不能外出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帮助联系外地用工单位,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带动88户299人异地就业。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2019年,该村全部脱贫。
为使搬迁群众把新家真正当成家,住得放心,大交镇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并在县行政审批局、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县扶贫开发中心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扎实、快速、有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工作。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县行政审批局政务大厅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还主动送服务到小区办理。
11月5日,绛县县委、县政府在续鲁峪村“幸福小区”召开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推进会,并为该村133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颁发了不动产登记证书。会后,县领导冒着绵绵秋雨来到老、弱搬迁户家里,为他们送去不动产登记证书,详细询问搬迁以来的生产、生活情况。
赵秀英与74岁的老伴赵万勇住在50平方米的单元楼里,家里温暖、整洁、舒适。县委书记王宏伟一边给她递上证书,一边告诉她:“老人家,这房产以后就属于你了,你们就放心住吧!”善谈的老人高兴极了:“感谢共产党!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窑洞变洋楼、烂路变油路、做饭用上电,这生活真是好得没法说,往后的日子更有奔头啦!”
赵秀英扳着手指头告诉王宏伟,全家四代同堂15人,大儿子在当地苗木挖掘队每年收入3万元,大儿媳在镇上一家花圈店做计件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二儿子投资7万元买了7头母猪,在镇上规划的养猪场搞养殖,二儿媳专门在家照顾他们老两口;两个孙子都已成家,一个开大车,一个在江苏电子厂打工,每月各有六七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