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便便完,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看它一眼作为最后的道别......咦?今天的便便君为啥带了点血,估计是痔疮又犯了,肯定不是什么大事......不对!之前就听说过,30岁小伙连续两个月大便带血,以为是痔疮就没上心,结果去医院查出来了直肠癌。那是不是自己也要去查查?
凡是血液经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便血伴有皮肤、脑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引起便血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两大类,消化道疾病又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
1.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症等。
(3)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副霍乱、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败血症等。
(4)寄生虫病: 钩虫、血吸虫、恙虫病及阿米巴痢疾等。
(5)食物过敏: 如牛奶蛋白过敏。
(6)中毒: 植物中毒、化学毒物、尿毒症等。
(7)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药物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为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布洛芬等。
2.上消化道疾病
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炎、食管癌等。
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胆道出血、肿瘤出血等。
3.下消化道疾病
(1)肛门疾病:
痔、肛裂、肛瘘等。
(2)直肠疾病:
直肠炎症(溃疡性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直肠肿瘤(癌、类癌、乳头状腺瘤、息肉等)、直肠损伤(异物、刺伤、坚硬粪块擦伤、器械和活组织检查致损伤等)。
(3)结肠疾病:
感染与寄生虫(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等),炎症(溃疡性大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和憩室溃疡等),肿瘤(结肠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等)。
(4)小肠疾病:
感染(伤寒与副伤寒等),炎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克罗恩病、憩室炎及憩室溃疡),肿瘤(恶性淋巴瘤、癌、平滑肌肉瘤、血管瘤等)。
便血一般会分为三种形态: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这三种颜色形态,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我将它称之为“便血三原色——黑、暗、红”。
1.柏油样便(黑)
要出现在上消化道——胃部与十二指肠附近。之所以将其称为“柏油便”,是因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后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有时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l 持续疼痛+呕血+黑便=胃癌
l 周期性上腹痛+黑便=胃溃疡
l 呕血+黑便=急性糜烂性胃炎
l 上腹部疼痛+饥饿痛+黑便=十二指肠溃疡
2.脓血便(暗)
暗色便即为脓血便,指的是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暗色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例如:
l 持续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秘/腹泻+暗色便=直肠癌
l 果酱式+排便困难+暗色便=结肠癌
l 疼痛+里急后重+腹泻+呕吐+暗色便=溃疡性结肠炎
l 腹泻+腹痛+暗色便=多发性肠息肉
3.鲜血便(红)
红色便即为鲜血便,红色便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鲜血便一般来自肛管直肠疾病,例如:
l 喷溅/滴落+无痛+鲜红=痔疮
l 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直肠息肉
l 擦拭/滴落+便时疼痛+鲜红=肛裂
l 肿物+坠感+便秘+鲜红=直肠脱垂
大便出血常做的检查有:肛门指诊、肛门镜、便潜血,便潜血阳性者,再做结肠镜检查,排除大肠良性和恶性肿瘤。
1.肛门镜(肛肠镜)
用于各种肛门、直肠疾病的精确诊断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门脓肿、肛门瘙痒、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等多种肛肠疾病。
研究显示,每年进行大便潜血筛查可以降低16% 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如一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筛查需要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具体可以联系医生制定严格的筛查方案。
建议建议40岁后每年做次肛门指诊,年龄超过50岁,每年或每两年进行大便潜血检测,每五年进行结肠镜检查。
2.肠镜
肠镜可检查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能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如:各类肠炎、肠息肉、肠肿瘤、肠道病变等;
3.胃镜
胃镜可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能清楚地发现造成便血胃肠道病变,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胃癌等。
专家提醒:
依靠疾病的常见特征来鉴别病症,也只能看个大概,不管症状如何明显,应该更加关注疾病本身的具体特质,及时前往医院就医,甄别病症,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