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余杭科协为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注入新动能

2020-11-12新闻22

中科院科普演讲团来到余杭

2020余杭区全国科技工作日活动现场

浙江首个科技小院落户余杭

余杭区科协科普活动进党群服务中心

余杭鸬鸟蜜梨丰收

从车辆识别系统的“随处可见”到数字支付的全面应用,从“舒心就医”系统的大规模普及到酒店“30秒入住”平台的顺利推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余杭的市民,已经习惯了科技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科技之城也逐渐在这些年间成为余杭一个重要的标签。

前不久,余杭报送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介绍》典型案例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优秀案例汇编,向国内其他地区“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展现了“余杭样本”。

怎么让科技与经济融合,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对话,把科技成果第一时间转换为生产力?

近日,以“数字赋能,科经融合”为主题的2020年杭州市科协年会在余杭举行,共7家院士指导站和7家专家指导站授牌。活动现场,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与梦栖小镇签订协议,建立学会协同服务基地。余杭科协与澳大利亚浙江大学校友会签订协议,共建海智基地工作站。同时,余杭区梦栖小镇科学技术协会、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科学技术协会视频连线揭牌。这两个协会的成立将更好地发挥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服务园区企业科技需求,引导区域内科技型企业向好向上发展。

作为省级试点单位,余杭科协开展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试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余杭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

服务基层,发出科技工作的最强音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通过走访调查、论坛研讨、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让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出他们的最强音,亦是科协的责任。

长期以来,余杭科协创新组织形式,成立省数字经济学会余杭产业创新联盟、省药学会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创新联合体等组织,推进协同创新。积极对话国内外科技专家以及各级学会、海外科技社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院士专家,为本土企业组建“智囊团”,给余杭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战全胜”贡献科技力量。

在余杭科协开展的“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中,聘请10家国家级省级学会成为首批支持单位。梳理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服务团余杭服务站,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专家的作用,开展调研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评估、标准制定、人才评价等活动,将科技专家的服务通过余杭服务站输送到本地家纺企业,把行业创新资源与余杭家纺企业优势紧密结合,为余杭当地家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通过余杭科协的牵线搭桥,浙江首家科技小院——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正式授牌成立,来自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4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1名博士后进驻,为农户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该小院将依托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以及张福锁院士团队,围绕“农文旅”三产融合的目标新增蜜梨衍生品加工产业链,“富锌梨”营养健康、旅游伴手礼的开发,生态果园提质增效,农业机器人的可行性推广等,带动鸬鸟及全区蜜梨产业的发展,促进果农增收致富。

实际上,余杭不仅仅注重国内人才的“乡音”,也非常关注与海外人才的“洋对话”。

今年 1 月,中国科协海创联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落户余杭,作为首批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驻长三角(杭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城,余杭海外“人才飞地”的布局就此提速。

今年上半年,余杭成功申报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浙江(临平新城)工作基地,与中国科协—欧洲(比利时)、欧洲生命科学(瑞士)海智创新创业基地进行“云签约”,建立海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科创中国”、“绿平台”、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杭州分中心、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杭州分中心、海智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开展余杭国际人才港、未来科技城国际人才园人才项目“云路演”对接活动,累计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20批次,促成企业合作和项目落地8个。

在此基础上,余杭科协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组建了30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吸纳基层“三长”、专技人员、技术能手等志愿者1200余人。

招贤纳才,夯实人才“硬核”优势

科技经济融合不仅仅是项目落地及成果转化,更是科创人才的集聚扎根。栽得梧桐树,凤凰自来栖。关心关爱科技工作者,探索院士之家等平台建设,优化人才政策、落实制度保障,是余杭科协积极探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新路径。

通过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联谊谈心等活动,余杭科协进一步完善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围绕余杭“院士之家”建设,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活动,积极打造区科技馆余杭院士风采展2.0版,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

2019年7月,余杭“院士之家”正式揭牌,该平台集成决策咨询、学术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文化传播等主要功能。余杭“院士之家”成立以来,共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21次,通过开展院士专家与企业对话、院士专家技术咨询、项目洽谈、投融资对接等活动,充分利用顶尖人才智力优势,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有28位院士成为余杭“院士之家”进家院士。

同时,余杭科协通过实施院士专家工作站提质增效计划,出台《余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推出建站申报“零次跑”,主动上门送政策,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发展。目前,余杭已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31家(其中全国模范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

社会化科普,实现多元化全覆盖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为提高余杭区公民科学素质,余杭科协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科普+互联网”为模式,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为主要案例,贴近民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工作机制,公众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实现了余杭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从2015年10.04%到2018年14.8%的稳步提升,为“十三五”末实现15.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前不久,余杭区组织实施“云上科普日”活动,采取活动打卡、科普短视频宣传、分会场连线、科普周系列活动发布以及余杭区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决赛线上直播等形式,打造“多阵地、多领域、广覆盖、齐参与”的系列科普活动,为多元化全年龄段的科普教育宣传添了“一把火”。

活动期间,余杭科协采取了“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同步进行的模式,丰富活动的层次与参与度。

瓶窑镇绿丰竹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邀请本地专家开展余杭区竹业标准及标准化知识普及推广活动,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为竹农现场答疑解惑。

径山镇小古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高科技展示活动和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表示,这样的活动很实在,学会了上网冲浪,不仅增加了与家人沟通的新渠道,也感受到了网络时代带来的新精彩。

近年来,余杭科协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依托各类传播渠道和平台推送优质科普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布局建设“科普e站”142台、大型LED科普宣传屏10个。开展科普信息化专题培训,现有注册科普员2.6万人,分享文章55万篇。同时有效运用互联网平台,定期推送前沿、热点科普信息,开展线上公民科学素质竞赛、开发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科普游戏”等,接受科普教育的受众超过100万人次。

余杭科协将继续走“创示范、优服务、惠民生”的余杭科普之路,建立科协组织服务党群服务中心“四有”机制,下发科普资源包,涵盖电学、光学、力学等科学流动展品100余件和科普课程200多项,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为基层提供“菜单”式科普服务,将科普资源下沉到镇街、村社。

同时,余杭科协积极推进全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科普示范阵地建设工程,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大众化、经常化,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构建大协作、大联合、大科普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余杭已创建国家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家、市级6家、区级22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家,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4家、区级15家;科技教育特色学校31家。余杭科协始终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手抓,为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