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需要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终身,结果无非就是丰功伟绩,一败涂地,或是碌碌无为,时间最终都会把它们抹去,“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只是人类总想要留下些什么,来纪念自己的功绩,或者是纪念先人的成就。“纪念碑”,也就由此诞生。在辽宁原本有一块碑,结果最后立在了天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封山的特殊传统,是古代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中产生的。历代的封建帝王,都有封山的习惯,被封的山就代表了华夏大地上的群山,成为了山神的象征。据《史记》记载,封山的开创者是黄帝,在《周礼》中,则记录着夏禹将全国分为十二州,各州又封了一座镇山,也就是祭祖之地。
医巫闾山,又称无虚山,在辽宁锦州境内。当年大禹封山时,北方幽州的镇山就是医巫闾山。在蒙古语中,医巫闾被视为:“火红的母鹿”,这很符合当地人崇拜鹿的文化传统。从古代开始,一直到清朝,镇山排号也在逐渐变化,最终形成了今人熟知的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以及五大镇山: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以及中镇冀州霍山。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十分重视祭祀的礼仪,“岳镇海渎”,也就是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镇”就是上面所讲的“五大镇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命令当时的礼部侍郎王林撰写碑文。碑文主要内容如下: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于忠臣烈士,虽可以加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僣差。
大意就是说,元朝统治者暴虐无知,百姓处于水火之中,他本是一介布衣,所以他能以百姓为本,直到一统天下,如今敲定了五座神山,以保佑天下苍生。到了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正式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神御碑”为名,将这几块石碑立在了各处的山上。当时由于明朝刚刚建立,政权还未稳固,医巫闾山当时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所以明朝派遣的“送碑官员”并没有成功完成使命,所以在北镇庙中,并没有立碑。
那原属于医巫闾山的石碑,如今在哪里呢?据《蓟州志》记载:“医无山碑亭,在平津门外,洪武三年御制”。意思就是说,由于当时无法前往医巫闾山立碑,同时,皇帝亲自立的碑又不能长时间放置,所以经过多方协商,最终把这块碑改立在蓟州(即今日天津蓟州区),明朝的官员只能使用“望祀”的方式向南祭拜。
一直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明朝设置了广宁卫(今北镇市),医巫闾山一带才被明朝正式收复,但是御制的石碑,从来没有迁址的先例,所以这块石碑直到明朝覆灭,也没能放置在北镇庙。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蓟州几经易主,这块石碑也就不知去向了。那这个碑真的是朱元璋御制的石碑吗?会不会是仿制的。
这就需要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几块御制碑的样子,仔细对比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山西洪洞县的中镇霍山庙遗址,还是河北曲阳县的北岳恒山庙内,以及山东曲阜孔庙中,都有明代御制碑的存在,并且碑的外形,图案设计,上面雕刻的字体,篆刻的内容,都是一致的,并且内容都是《大明诏旨碑》,由此可知,当时各地的御制碑,应该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块石碑,应该就是本属于北镇医巫闾山的镇山神碑。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山东省临朐县县志办在地下,发现了属于北镇闾山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神御碑”,并将其赠给了北镇市闾山管委会,这个文化传承的壮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