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的由来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中深得曹操信任的五位将军: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
曹操在出征时,常用这五人为先锋;在撤军时,常命这五人断后。
陈寿在作《三国志》写魏书卷十七时,将这五人合写为一传,并且评论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后人因此将这五位将军合称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这五人中,右将军徐晃一路稳扎稳打,屡立战功,直到襄樊之战时,大败关羽,解襄樊之围。被曹操赞为胜过孙武、穰苴,又夸他有周亚夫之风。南征北战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和关羽是同乡。
徐晃早年跟随兴义将军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后来劝说杨奉归附曹操,但是杨奉反悔与曹操为敌,被曹操击败,徐晃自己投奔了曹操。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之后徐晃跟随曹操转战南北,先后参与徐州之战、官渡之战、克邺城夺翼州、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平定关中、平定凉州、汉中之战等,屡立战功。
不过徐晃一生征战中最出彩时刻,是大败老乡关羽。解襄阳、樊城之围,大败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吕常驻守的襄阳、曹仁驻守的樊城,襄樊之战爆发。
于禁率领七军共三万人 ,去樊城援助曹仁。和庞德驻扎在地势较低的樊城北部。
到了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泛滥,于禁军和庞德军都被淹。关羽趁势率水军进攻,于禁和庞德被关羽所俘,庞德被杀,于禁投降。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关羽一时“威震华夏”。
因许都离荆州一带太近,曹操甚至打算迁都,被司马懿等人劝阻。曹操采纳司马懿计策,派使者出使东吴,怂恿孙权收复荆州,破坏孙刘联盟。同时派徐晃率军救援曹仁。
徐晃到达后进据偃城(今湖北襄樊市北)扎营,曹操让徐晃故意把孙权将要进攻荆州的消息泄漏给关羽。关羽一时首尾难顾,进退两难,军心动摇。
两军初次接战,关羽被徐晃击败。关羽退入营寨中时,不慎被穷追不舍尾随而至的徐晃率军直接冲入了营寨。
关羽大营外围有深壕、鹿角十重,防御极好,本来很难攻进。现在被徐晃直接杀入营中,一场混战,关羽大败退军。不久之后,关羽被吕蒙俘杀。
经此一战,既解了襄樊之围,又破了孙刘联盟,曹操顿觉形势大好,不惜溢美之词大赞徐晃。“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徐晃凯旋至摩陂(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东南)时,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
历经三朝谥壮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称帝后。徐晃辅助夏侯尚进攻上庸(湖北十堰市竹山县西南)击败刘封。又与曹仁一起攻克了襄阳。
黄初三年(222年),随曹丕征讨东吴。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迎战诸葛瑾。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曰壮侯。
刘邦猜忌韩信未必全无道理,韩信不反也未必出于忠心
演义中怒杀许攸的“虎痴将军”许褚被读者视为莽夫,其实谨慎奉法
隋唐猛将刘黑闼反唐叛乱,诸多名将被他击杀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