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巴音巴特尔:用蒙汉双语为农牧民敲开幸福门

2020-11-11新闻12

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巴音巴特尔:用蒙汉双语为农牧民敲开幸福门

在爬榆树嘎查、化工厂的

两个“互助幸福大院”里

热腾腾的暖气

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今年供暖期到了,巴音巴特尔放下手头其他事务,在爬榆树嘎查、化工厂的两个“互助幸福大院”和老人们待了一整天,详细了解屋里的温度和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情况——5年来,这项工作是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党委书记巴音巴特尔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

“家里暖腾腾的,我这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苏二女抢着说。

“不但有暖气,上厕所也再不用去外面了,有个头疼脑热,大院里还有卫生室,这样的日子给个神仙当也不换。” 张喜亮接着说。

“大伙儿住在一起,有了说话的人,不管谁家有困难,都能互相招呼一下。” 赵治安也笑着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巴音巴特尔一边细细听着农牧民的述说,一边还不时提笔在本子上记着大家反映的问题。

位于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和化工厂的两个“互助幸福大院”,是包头市石拐区的一项惠民工程。

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地处阴山山脉腹地,各嘎查村自然村落多,且零星分布,呈现“点多、线曲、面狭”的特点,直接导致了农牧民交通、通讯等诸多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出现,而每村人口少、农牧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更是令当地干部忧心忡忡。

5年前,石拐区在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筹建第一个“互助幸福大院”,绍卜亥嘎查、白菜沟村等60周岁以上居民按照“拆旧搬新”原则可免费入住“互助幸福大院”,这将彻底解决老人们生存居住难、医疗救治难的问题,极大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之所以叫“互助幸福大院”,是因为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可以抱团取暖,集中享福,比如体现在设计上:一个老两口双双健在家庭居住的大平米房子,紧邻一个鳏寡孤独老人居住的小平米房子,邻居之间好互相照应;还有,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小菜园,你家种黄瓜,他家种豆角……大伙儿可以你摘点我的,我摘点你的,一起吃菜……

但世世代代住惯了山沟沟的老人们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多数人不想离开旧居,沟通、动员他们搬迁,成了首当其冲的工作。这样艰巨的工作,自然落在了巴音巴特尔等几名苏木主要干部头上。

巴音巴特尔是在吉忽伦图成长的一名蒙古族干部,他儿时以学习蒙语为主,上小学时,学校开设有国家通用语言课程,他被课本中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吸引,从此乐学不疲……

2011年9月,34岁的巴音巴特尔成为恢复吉忽伦图苏木筹建组成员之一,后任吉忽伦图苏木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9年。

动员留守山沟里的农牧民搬到“互助幸福大院”,巴音巴特尔下足了功夫,他利用自己精通蒙汉双语的优势,逐户走访,挨家劝说,告诉农牧民们,“住在老房子里,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各种生活条件很差,基本不适合居住了。‘互助幸福院’有上下水,有暖气,还有人照料,手机信号好,出门路又平……”

遇着蒙古族老人就用蒙语,遇着汉族老人就用普通话,做对比,打比喻,讲事实,摆道理,巴音巴特尔苦口婆心。

终于做通了一部分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搬到“互助幸福大院”后,立马体验到了满满的幸福感,“以前那小土房,吃饭都往碗里掉土,现在这房子老结实、老干净了。”“再也不用黑乎乎的抓煤烧炉子了,这儿集中供暖,24小时供热水。”“以前儿子、儿媳不愿意来我家住,说上厕所得去野外,玩儿手机没网,现在打地铺也愿意来住啦。”

经大伙儿这么一说,“哗”地一下,山沟里剩下的老人们全搬进了“互助幸福院”。

当爬榆树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住满后,石拐区紧接着在原化工厂职工宿舍又改造建起了一个,两个“互助幸福大院”基本满足了苏木辖区5个嘎查村所有老年农牧民的居住需求。

“掌握蒙汉双语太重要了。和蒙古族老人用蒙语交流,和汉族老人用普通话交流,这会大大拉近与他们之间心的距离,会让农牧民感到亲切,沟通起来就没有了障碍。在‘互助幸福大院’,我经常鼓励蒙古族老人多学习、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这样非常有利于互助、共享,‘互助幸福院’也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巴音巴特尔说。

现在,石拐区共有3个这样的“互助幸福大院”,所有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老年人都会流利、顺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为语言相通,彼此来往亲密无间,他们真切地感受着互助和幸福……

巴音巴特尔重视深入基层的一线工作法,在他和其他苏木干部的带动下,近年来吉忽伦图苏木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种养殖结合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产业美带动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发展新路。2020年,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20万元以上。

在石拐区

还有很多这样的干部

是他们的不懈努力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小伙伴们右下角“ 再看”点一下呗

文/图:黄瑞

主 编:薄羽飞

#蒙汉#双语#农牧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