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兵弱的底层逻辑:要社会进步还是铁血强军?两难选择改写历史

2020-11-11新闻2

宋朝兵弱是这个朝代人尽皆知的缺憾,究其原因大家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国策。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我也详细分析过宋代臃肿低效的指挥动员体系。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深挖本质,当时满朝文武难道就真认识不到军事的重要性?

或者说是否有哪些迫不得已的因素,让他们不得不采取手段抑制武将?

一、兵制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世兵制、征兵制、募兵制等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按照动员体系将其归为两类,征兵制和募兵制。

征兵制相当于义务兵役制,秦汉成年男子皆有参军义务,隋唐有土地农民达标准可参军,明清划出军户世代当兵。

以上规制虽然和现代军事动员体系差别甚远,但保家卫国的责任大致还是由普通民众集体承担的。

募兵制对应的则是雇佣兵,源于春秋,打仗就是为了钱和待遇。

中国古代雇佣兵以血缘为纽带战斗力往往极强,例如三国各路诸侯和唐末藩镇。

雇佣兵大多没有忠诚度

历朝历代前期大多以征兵制为主,募兵不过偶尔用作补充。

这么做好处非常明显,首义务兵组成的军队是有灵魂的。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信念对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尉缭子》曰:“战在于治气。”

后世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到了唐代《励士篇》更是将强兵的标准细化为:“乡勉党,里勉邻,父勉子,妻勉夫,县勉州,师勉友,行路相勉,闻金革之声相践而出。”

其次征兵制下军队可靠度也相当高,《新唐书》对此高度总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义务兵相当于兵农结合,打仗训练时集合平常照样耕田生产。

将军与士兵大多数时间各过各的,互不熟悉,发展不出密切的纽带,想造反也就不会有人跟着一起干。

唐代征兵制的经济基础

既然征兵制好处这么多,历朝历代后期为何还是会走向募兵制?

原因很简单,作为农业社会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兵源当然也来自于农民。

王朝建立初期社会重新洗牌,土地大体上平均分配至所有民众。

经济学定律“不管生产资料最初拥有者是谁,长远看都会集中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人手中”。

具体到农业社会就是土地兼并,不管朝廷多么努力都无法阻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土地兼并后农民变成佃户,还有些转业成工匠商人,请问朝廷还怎么征兵?

这个问题站在后人的角度或许是没法理解的,毕竟转业了人还在朝廷治下。

但现代国家概念深入人心也不过百年!所谓“上阵父子兵”,古代封建军队就是以血缘为团结纽带的。

血缘具体表现为宗族制度,没有宗族就没有效忠。

如果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讲什么民族大义大概率是吸引不到什么人的。

这个问题明朝戚继光也深有体会,《纪效新书》中明确提到招兵不要城里人。

他的理由是市井之徒全是兵油子,但深层次原因可以上升到商业文明推动传统宗族解体,从而让人们失去了效忠对象。

总而言之,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和封建王朝周期律息息相关。王朝初期以均田亩建立征兵制带来稳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破坏兵源基础迫使朝廷募兵。募兵制最终导致战乱和藩镇割据。

好了,说了这么多和宋朝有什么关系?

二、商业文明

如果认真研读历史你会发现宋朝和所有朝代都不同。

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放弃了重农抑商和防止土地兼并的策略。

元朝宰相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将其高度总结为:“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既然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对抗经济规律,那就坦然地接受它。

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又不会抛荒,他们为了更高的收益还是会找人耕种。

全社会的粮食总产量没有下降只要做好分配就行,多余的劳动力会涌入城市开拓其他行业。

剧本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工业革命前在欧洲发生的事。

经济学规律“资本只有集中起来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你会发现宋朝社会有很多先进特征。

根据《中国历史的城市人口》推论,宋代城市化率高达22.4%。

数据可能有些偏高,但就算砍掉一半都远远领先同时代所有文明。

从某种角度讲宋朝是历代唯一有可能跳出农业社会历史周期律的朝代。

问题就出在这里,经济硬件方面半只脚已经踏进了新时代,思想文化上的软件就开始跑不动了。

赵匡胤立国时没有大规模战乱,自然没有均田亩的社会基础,所以没法搞征兵制。

征兵制搞不出来只能退而求其次沿用唐末至五代十国的募兵制。

在大多数人眼里命比钱重要,为了待遇连脑袋都不要的又能是些什么人?

宋朝军队中多是些所谓的梁山好汉

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早在宋太祖年间朝廷的兵源素质就十分堪忧。所谓:“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

宋朝不差钱,为了让人卖命给的待遇也很大方,仅口粮:“人日食二升。”

这还不包括兵饷,除此以外还有郊祀之赏、银鞋钱、特支钱等等奖金。

与其他朝代的义务兵相比这样的花费简直是前无古人,可没有信念的军队又怎么能打胜仗?

汉唐雇佣兵还能以血缘团结,宋代商业冲击下连这最后的纽带都被严重削弱。

再加上雇佣兵有钱就是主子的恶劣行径赵匡胤为了稳定不得不对他们大力压制。于是造成了如下后果:征兵制高战斗力,高忠诚度。募兵制高战斗力,低忠诚度。宋朝兵制低战斗力,高忠诚度。

综上所述宋朝兵弱的第一层原因是重文抑武,更深层次的逻辑则是商业文明的冲击让朝廷丧失了可靠的兵源。

讲到这里王安石变法中保甲法的逻辑也就很清晰了。

王安石不可能了解后世现代国家体系的动员方法,就算知道估计短期内也推动不了这么深刻的变革。

为了扭转朝廷兵弱的趋势,他的想法是用棍棒赶着全社会倒退到农业文明。

历史进程浩浩荡荡,新时代商业文明旭日初升,他又怎么可能成功?

只有像朱元璋那样从基层开始带着人马把整个秩序掀个底朝天,才能拉着大家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去。

三、机遇

宋朝亡国后百年,明朝的崛起让中原王朝再次拥有了不畏北方铁蹄的资格。

为了维持战斗力朱元璋采用军户制,即成建制设立卫所,士卒世代当兵。

从民众担负义务的角度看这也是某种变化较大,但依旧建立在均田亩基础上的征兵制度。《明史》提到:“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

朱元璋当然也明白后世会逐渐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朱元璋所书“万世根本”,大明祖训永不更改

所以《皇明通纪》记载他特别强调:“天下四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

洪武皇帝很自信,他觉得棍棒可以打败经济规律。

强悍的军队再次出现了,但无非是遵循古代的老路再次开始了周期律的轮回。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影响未来几百年的重大机遇就在眼前,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

在明朝逐步保守封闭的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和贸易发展,欧洲的经济硬件也迈入了新时代的大门。

与之同时兴起的还有民族主义,《大英百科全书》阐释了其作用:“历史上人们总是和他们的乡土、父母及疆域内各种威权保持密切关联。”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扩散:“(民族主义)成为塑造人的公共生活之公认情操。”

硬件达标,软件也随之进步,欧洲爆发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

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中初现威力

其实说到底,人们需要的只是某种能够在原先社会架构解体后,可以在新社会将大家再次凝聚起来的理论。

在人群中构建共同体的方法从来不是唯一的,民族主义只是其中一种,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

如果宋朝没有灭亡而是继续沿着商业文明的道路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新思潮呢?

或许这是个很让人着迷的话题,但所有的可能性都随着崖山海战彻底湮灭了。

参考资料:

《宋史》

《明史》

《尉缭子》

《励士篇》

《新唐书》

《纪效新书》

《皇明通纪》

《续资治通鉴》

《大英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的城市人口》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