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有人说“汉服”来自“韩服”?你过来!

2020-11-11新闻25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宋宇晟)从漫画作者@old先 的几张古风漫画到换装游戏《闪耀暖暖》中的套装,再到演员许凯在网上晒出的古装自拍照,最近,有关古代服饰的话题屡屡成为网友们讨论的话题。

不少网友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汉服’还是‘韩服’?”

微博截图

网上的服饰之争

11月1日,漫画博主@old先 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组“古风混搭”漫画。随即有国外网友质疑“图中的帽子和服饰都是韩国的”。

同样是本月初,游戏《闪耀暖暖》的韩国网络服务器开服后,公布的一组套装因“汉服”“韩服”之争引发讨论。游戏方面将争议套装下架后,却有账号屡次发表“辱华”相关的过激言论。最终,游戏关闭了在韩国地区的运营服务。

微博截图

几天前,演员许凯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出演新剧《尚食》中的古装形象,却被网友质疑像“韩国古装电视剧”。近日,该剧制片人于正回应,“这妥妥的明朝汉服”,却“被没文化的说成‘韩服’了”。

那么,这些古装到底为何引发争议?又为什么会产生“汉服”“韩服”之间的争论?

从大帽说起

这其实还要从那顶黑色大帽说起。

之所以有人觉得画中或者照片中的是朝鲜半岛古代服饰,主要就是因为这顶帽子。

在朝鲜、韩国的古装剧中的诸多形象,都戴着类似的帽子。这就让不少人觉得,类似的帽子或许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服饰。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高丽人形象。

那么,笠帽是如何出现在朝鲜半岛官服体系中的呢?

我们可以从李氏朝鲜时郑麟趾撰写的《高丽史》中找到答案。

《高丽史》书影。

其中明确记载,“东国自三韩仪章服饰循习土风,至新罗太宗王请袭唐仪,是后冠服之制稍拟中华。”

高丽毅宗时期,才“杂采唐制”,其中就包括王及百官冠服。“事元以来,开剃辫发袭胡服,殆将百年。”到了明朝,“衣冠文物焕然复新,彬彬乎古矣”。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古时冠服的变化与中国的朝代更迭及其对华交往态度密切相关。笠帽也不例外。

高丽的剃发易服

具体到笠帽何时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服,则与元末明初的朝代更迭以及政局变化有关。

这一变化始于高丽忠烈王在位时期。

13世纪,愈发强大的蒙古逐渐与高丽接触。公元1231年,蒙古开始对高丽用兵。此后直至1259年,双方战事不断。

公元1259年,蒙古与高丽达成和解。当时的高丽太子王倎赴蒙古谒见忽必烈。王倎即位后,便是高丽元宗,其子忠烈王王愖后来成为首位与蒙古公主联姻的高丽国王。

资料图:元上都遗址内的忽必烈铜雕像。刘文华 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愖即位成为高丽国王之后,开始在朝鲜半岛推行剃发易服。

《高丽史》记载,忠烈王在位时,“令境内皆服上国衣冠,开剃”。也就是说,发型、衣服都参考了当时元朝蒙古人的打扮。本就存在各种形制笠帽的元朝官服自然也影响到了朝鲜半岛。

到了高丽恭愍王六年(公元1357年),史书称,其文武百官着“黑衣青笠”。这说明,笠帽这一形制已进入高丽官服体系。

《国家宝藏》服饰顾问董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指出,由于当时的高丽奉蒙元正朔,笠帽也就出现在其官服之中。这样的笠帽在以后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今天朝韩影视剧中的古装黑色大帽。

韩国历史剧《六龙飞天》剧照,该剧以高丽王朝末、李氏朝鲜建国为历史背景。

元明易代时服饰的变与不变

高丽恭愍王十六年(公元1367年),高丽颁布了各级官员所戴笠帽颜色和帽顶珠宝的详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七年,此时中国正值元末。次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基本结束。

在明朝崛起的大背景下,高丽恭愍王关于官员服饰的新规定,其实是在大臣要求下采取的“复古措施”,其中已有弱化蒙元影响的明显倾向。

只是从今天的角度看,此次“复古”并不彻底:虽然从恭愍王起,高丽官员重新蓄发,但官服中还是留下了蒙元痕迹。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笠帽顶上要配饰珠宝,这显然是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风俗的延续。

元明易代,中国官服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服制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这一要求未能得到真正贯彻。不仅明朝官服发展出具有其特色的“补子”,前朝的一些服饰特征也难以全部清除。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大帽。

以大帽为例,这类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在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三才图会》中依旧有体现。

董进告诉记者,虽然明初也有官员戴大帽,但后来主要成为监生、举人等标志身份的装束;此外,大帽因其使用功能也用于骑马、出行。而明代帽顶配饰的使用范围,较之元代越来越小;下方的帽珠则在明英宗时被完全取消。

故宫博物院藏《朱瞻基行乐图》,画正中为朱瞻基。画作描绘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袭大明衣冠”与大明的态度

元顺帝北遁后,明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增大。

明朝对朝鲜半岛的赐服也始于此时。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即以冠服、祭服、文绮纱罗、锦绣绒绮等物赐之。在当时的宗藩体系之下,赐服是两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项目。

而此后取代高丽、建立李氏朝鲜的李成桂,更是提出了在朝鲜“袭大明衣冠,禁胡服”的口号。

这些做法无疑对朝鲜半岛冠服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剧照,其故事背景为李氏朝鲜时期。

不过,在历史上,朱元璋对于朝鲜半岛的此项提议似乎并不热心。

史载,高丽使臣长寿曾对朱元璋说,“本国为衣冠事两次上表,未蒙允许”,“国王朝服、祭服,陪臣祭服,都分著等第赐将去了,只有便服不曾改旧样子。有官的虽戴笠儿,百姓都戴著了原朝时一般有缨儿的帽子。这些个心下不安稳。”

很明显,已与明朝建立联系的高丽此时已经在改换大明衣冠,但便服依旧如前朝式样。

朱元璋画像。来源:《漫谈朱元璋画像之谜》论文截图

朱元璋对此的态度倒很开放——

据《高丽史》载,他对高丽使臣长寿说:“这个却也无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害其为贤君。我这里当初也只要依原朝样带帽子来,后头寻思了:我既赶出他去了,中国却蹈袭他这些个样子,久后秀才每文书里不好看,以此改了。如今却也少不得帽子,遮日头、遮风雨便当。伯颜帖木儿王有时我曾与将朝服、祭服去。如今恁那里既要这般劈流扑刺做起来,自顾戴有官的纱帽,百姓头巾戴起来便是,何必只管我根前说?”

“遵何代之制?”

距离高丽使臣和朱元璋的那次谈话过去几百年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35岁的洪大容随朝鲜使节团出使清朝。

这天,他穿着盛装去朝拜大清皇帝,当他走出午门时,引来了很多人围观。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洪大容的衣冠上。

当时朝鲜使团穿着的正式冠服其实就是他们当年承袭下来的“大明衣冠”。可在乾隆三十年,大清的读书人似乎已经认不得这样的服饰了。甚至有清朝人问,“贵处衣服,是遵何代之制?”

最后,反倒是洪大容告诉清朝人,“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海报。其故事背景为清朝攻打李氏朝鲜的战争,朝鲜半岛历史上称之为“丙子胡乱”。其中的人物形象可见明清易代时朝鲜半岛的装束。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今天,我们其实很难用“汉服”或者“韩服”这样简单的词语,去定义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服饰。

时间的确会模糊记忆,但曾经发生的历史却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完)

参考资料:

《高丽史》《三才图会》《中国服饰史》《中国古代舆服论丛》《大明衣冠今何在》《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元丽“舅甥之好”与服饰文化交流》《衣冠与认同:明初朝鲜半岛袭用“大明衣冠”历程初探》《唐宋服制对高丽前期服制的影响》《一衣带水异邦华服——从〈明实录〉朝鲜赐服看明朝与朝鲜服饰外交》《高丽使臣的“小中华馆”与朝鲜“小中华”意识的起源》

【编辑:于晓】

#国际艺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