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黄河故事 | 山东西纸坊村:一个沿黄村庄的古韵新唱

2020-11-10新闻17

西纸坊村全貌

山东省滨州市是黄河下游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黄河横贯该市6县(区),形成一条得天独厚的“黄河风情带”。在距滨州市城区约10公里处,沿黄古村西纸坊村生态秀美、景色怡人。依托鲁北乡村特色和黄河古渡风情,西纸坊村走上了“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以创新实践生动讲述着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新老方台

实现安居留住乡愁

关于西纸坊村的得名,村头碑刻援引《山东省滨县地名志》记载:“洪武二年,张文进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下转枣强又迁此,以姓立村。村西南多桑树,民以桑皮造纸,称纸坊。”

据村里老人讲,因为村子靠着黄河,以前许多人家有渡船,慢慢地这里就成了黄河上的一个渡口。渡口弯弯,像蝎子翘起尾巴,因此,该村过去也叫“蝎子弯”。

村名的更迭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村里家家户户垒起的方台也见证了滩区的岁月变迁。

历史上,为抵御黄河水患,故土难离的村民将房屋建在几米高的方台上,甚至多次垒土垫台、重修房屋,久而久之,这种高台民居成为西纸坊村的一大特色。

1996年黄河发洪水,淹到了村口。西纸坊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新筑方台,村民逐步实现“安居梦”,90%的村民到新方台居住,只剩下一些老人住在老方台。此后,每家每户的老方台成为历史印迹,时光好似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家里有自行车的就是好人家,出行靠步行,点的是煤油灯,有事联络靠敲钟,用土坯建造房子和院墙,两扇木栅栏用石柱一固定就是大门。

村子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2016年,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在滨州召开,由于大会闭幕式在西纸坊村举行,平静的村子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当时的老人只知道村里在搞建设,并不知道古村镇大会是什么,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大多支持改造老方台,认为老方台如果不改造只会越来越破败,但改造、开发不能打破原来的风貌。

▲ 西纸坊村保留沿黄民居特色开发的现代民宿

▲ 西纸坊高台民宿

为了留住老方台的乡愁,村里加强了对老方台的保护利用,在部分高台上建起乡村民宿,如今已建成高台民宿院落16座、客房47间。民宿的设计修旧如旧,尊重土坯高台的建筑形态,保留了原始的质感和痕迹。“2017年4月,西纸坊乡村旅游项目正式开园运营,主打的就是‘黄河古村’品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落原始风貌和村民生活习俗。”滨州黄河风情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士民说,除开发精品民宿外,村里还引入非遗、文创、研学游等业态,满足游客需求,为古村落带来了新机遇。

▲ 西纸坊乡村旅游迎来研学游团队

黄河号子

接地气的生活旋律

“升起来啊,嗨呦!”

“使劲拉啊,嗨呦!”

“拉到顶啊,嗨呦!”

……

特色民俗表演黄河号子激情四射、节奏铿锵,是西纸坊村十分吸睛的表演项目。

黄河号子是在过去伴随着船工劳动产生的,是船工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的一位老人说,西纸坊村曾有50多艘船在黄河上运煤、油。黄河船工祖祖辈辈漂泊在黄河上、生活在木船上。“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船工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号子,船上岸检修要唱,检修后拖船下水也要唱。”老人说,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过程中,船工唱出了“行船号子”“升帆号子”“探水号子”等许多种类的黄河号子。最初,船工号子由一人或多人即兴演唱,领号人喊完一句,众人齐接:“嗨呀!嗨呀嗨!”传唱多了,就变成一种习俗保留了下来。

声声号子,反映出船工的喜怒悲欢,是黄河岸边最接地气的生活旋律之一。如今,为让这些黄河民俗“活”在当下,滨州市将黄河号子文化元素与当地的文艺创作紧密融合:京剧《游百川》把黄河号子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符号;2020年滨州市文旅工作会提出以黄河号子为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微电影《黄河夯号》获得山东省非遗微视频大赛优秀奖;西纸坊村也在挖掘、整理黄河号子、西河大鼓、吕剧等一批曾流布于当地的非遗项目。

高士民说,西纸坊村建设了铁坊、盐坊、皮影戏馆等12座手工工坊,以展演、展示、体验互动等形式让群众领略黄河风情,还创作推出了《黄河大典》民俗演艺,定期在园区演出,以更直观的形式向游客展示黄河文化内涵和“黄河宁、天下平”的主题。

▲ 西纸坊村的民俗演出活动

“真正参与到一些民俗项目中,游客才想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很好。”来自滨州博兴的游客王颜对工坊体验形式赞赏有加。

其实,在西纸坊村被吸引的不光是游客,黄河泥陶传承人王超就选择入驻这里。在一间古朴的房舍里,他展示了用黄河泥烧制的摆件、茶具等。王超说:“我是在黄河滩玩着泥巴长大的。2010年,我到江苏宜兴学习了紫砂工艺后,就将这项手艺用到了提升黄河泥陶实用性的研究上,制作出许多实用、美观的茶具,也吸引了一批游客来此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

越来越多对黄河滩寄予感情的画家、手艺人等入驻西纸坊村,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活力。

乡村旅游

业态融合促增收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纸坊村是个具有黄河流域典型特征的北方古村落,如今西纸坊村添了许多新鲜事物。漫步西纸坊,看大河奔流,观七彩花海,赏非遗民俗,随处可以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可谓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院洁净、一品乡韵、一个产业、一方幸福。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群众入股、合作共建的创新模式,一是把闲置资源盘活起来,开民宿、做餐饮、建工坊;二是把土地流转起来,实行土地规模化利用,打造高效生态休闲农业;三是把村民调动起来,营造‘家家上项目’的氛围。”高士民介绍,目前,西纸坊村景区负责接待、民宿管家等的工作人员有八成是该村村民,同步带动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纸坊村人,乡村旅游刚启动那会儿就来到景区上班,一晃已经3年多了。”景区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徐宗莹说,因为近年来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许多过去像她一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创业了,通过经营民宿、工坊、农家乐等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归属感。

对因车祸致残的邻村村民王兴吉来说,景区则给了他二次创业的机会。“到景区后,我开起了香油、芝麻酱加工坊,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就接了上万元订单。我的生活是托了景区产业聚集的福。” 王兴吉说。

据了解,西纸坊村乡村旅游项目已先后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500万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近2亿元。今年7月,西纸坊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给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添了心气儿。当前,西纸坊村正推进实施民宿集群工程建设,在民宿运营能力不断升级的同时,依托黄河文化和优质生态,景区团队拓展、团队游等组团业务也越来越热了。

记者手记

黄河东去,从过往走来,向未来奔涌。

高台、号子、吕剧、泥陶……既是岁月印迹的表征,也反映了与黄河伴生的、形态各异的民风习俗。如何赓续黄河文化,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尤为重要。从以往的“空心村”到如今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西纸坊村的蜕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滨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幸福黄河工程”,西纸坊村则抢抓机遇,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借力“文旅+”探索,适时推出黄河大庙会等群文活动,面向游客推介黄河大鲤鱼、炸河虾等特色乡土美食……文旅要素不断丰富,游客热情不断提升。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多业态融合在助力人才回流、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倒逼西纸坊人从更深层次开掘本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为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作出可贵的探索。

记者:孙丛丛

责编:勾晓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