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响鼓重锤战贫困 风劲扬帆奔小康

2020-11-10新闻23

百花渡农业产业园。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十三五以来,碧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汇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掀起一场“摘穷帽、撕穷签”的人民战争。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碧江区立足铜仁主城区实际,坚持“产城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理念,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的路子。2018年9月,碧江区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7.64%”的成绩,实现整区摘帽,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实现了动态清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五年来,碧江区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2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通村通组路、五改三化一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等方面。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子。

五年来,2800名干部结对帮扶6999户贫困户、包保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实行定点包干和“54321”联系帮扶机制,择优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累计选派728名优秀干部组建63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专抓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探索由村级指挥长、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组成“五人大走访”工作组,会同所在村民组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帮扶干部逐组逐户开展大排查、大宣传、大整改工作,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共商、任务在一线落实、干部在一线历练、关系在一线融洽,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2018年以来,县级领导带队开展“五人大走访”,发现并解决问题1.2万余条。受到媒体广发关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贵州日报、《中国村庄》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采访宣传报道。

产业兴旺带富农家。碧江区六龙山乡唐秀明在收割莲子果实。碧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五年来,按照“组内最穷、村级平衡、乡镇把关、区级统筹、群众公认”的原则,扎实开展对象识别“回头看”和“五人大走访”,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脱贫即出、返贫即入,确保对象精准。采用一看屋里摆的、二看身上穿的、三看床上铺的、四看柜子装的、五看锅里煮的“五看法”检验脱贫成效,统一印制“四卡合一”公示牌、“3 1”明白栏,规范建立贫困户“一户一档”“一户一袋”,做到墙上挂的、袋里装的、系统录的、嘴上说的、客观有的“五个一致”,确保脱贫轨迹清晰、脱贫成效真实。

回望来时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过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五年来,碧江聚焦产业扶贫。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依托碧江高新区苏铜产业园,扩大就业。农夫山泉、好彩头食品、百丽鞋业、同德药业、金瑞科技等200多家企业相继落户,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工业产值586亿元,实现税收47.2亿元,高规格建设武陵山国际汽车城,吸纳带动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2.4万余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组织方式,累计培育引进龙头企业108家,在裕国菌业、御诺乳业、梵净山食用油精深加工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下,全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94家。“白水贡米”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绿怡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放“聂大姐”产品商标证书。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天地,成为碧江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碧江聚焦就业扶贫。按照“政府推动,精准服务”的原则,定期摸排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家庭信息,建立就业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招聘会、乡村(社区)宣传栏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精准推动“人岗相适”。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贫困群众就业意愿,针对性组织开展安保、纺织、制鞋、种植等技能培训467次16569人受益,向昆山等东部城市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与此同时,大力开发生态护林员、乡村护路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帮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创业10469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或多人就业”。

经过5年的努力,处处风光好。图为碧江区瓦屋乡陈家寨入寨路口。碧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五年来,碧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47公里“组组通”道路建设,完成683个村民组556公里联户路硬化,实现区、乡、村、组硬化路全覆盖。按照“户为单位、整组推进、应改尽改”的原则,累计实施30865户“五改三化一维”工程。投入2.7亿元引进智慧环卫云管理平台,成为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乡村“智慧环卫”的区(县)。乡镇污水处理厂、村寨污水处理站,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3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五年来,聚焦易地扶贫。完成区内搬迁1172户5131人,承接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11176户50741人,搬迁人数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6万多农村群众搬出深山,奔向幸福,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引领助力下,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把安居乐业的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

五年来,聚焦保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以及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等项目。健全“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全区15个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以上,村级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并投入运行。为19万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1.3亿余元门诊医疗费用。完成危房改造5586户,消除住房安全隐患。逐年提高农村、城市低保标准,惠及群众67万人次。对非贫困户家庭中的重病、重残、聋哑、智障等特殊情况的个人,由区级统筹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

心中有梦,未来可期。一千多个日夜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农业农村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被精彩绘制在黔东大地。

处处风光好、村村气象新,也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廖凯)

#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