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点进这篇文章的,不是热爱游戏的玩家,就是因为孩子沉迷游戏而饱受困扰的家长们。狐狸君希望在这篇文章里,大家都能够暂时放下心中的成见,理性得来聊一聊“游戏”这个话题。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考试成绩不理想,又或者没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你有恰巧是某个游戏的忠实拥趸,那么家长就会类似这样一句话:整天就知道玩游戏,啥也不是。
这句话无疑是很伤人的,说者愤怒,听者委屈。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游戏真的是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的唯一真凶吗?看完接下来的几个名词,你可能对这件事情有更多的思考。
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都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在完成一件成功的事情之后,会夸大自身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缩小运气、他人协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力。就比如“能够完成上司指定的目标,都是因为我能力强!”。
而在遭遇挫折失败时,人们的反应则完全相反,会将外部因素的影响力夸大,减少对自己的指责。比如,“今天迟到都是因为路上堵车,地铁太挤!”。
这是一种很基本的心理防卫机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家长对孩子说出,“整天就知道玩游戏,成绩都玩没了”这类话的时候,也许双方都该想一想,是不是出现了基本的归因错误,也许孩子没考好,单纯是因为他还不够努力。
为什么游戏具有成瘾性呢?以前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猴子关进笼子里,然后在中间吊一串香蕉,每当有猴子想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冲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养成了习惯,就再不去拿香蕉。
再联想人类对海豹、海豚的驯化,当它们做出正确的动作的时候就给一些奖励,久而久之它们的行为就会得到固化。
游戏对于人类的刺激其实和以上的这些都是一个道理,不过不叫驯化,叫做路径依赖。当你获得胜利,就会得到成就感;当你投入时间,游戏角色就会变强;当你给游戏充钱,就能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地位。
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正反馈,让玩家把打游戏当成了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就是游戏成瘾。
但作为一个玩家最该注意的,就是“是你在玩游戏,不是游戏在玩你”,摆脱路径依赖,合理管控时间,是每一个游戏玩家都该做到的。
游戏真的会让孩子有暴力倾向吗?那些数据真的毫无意义吗?如果现今还秉持着这种看法,那狐狸君不得不说一句,“大清早就亡了,别活在过去了”。
经过瑞典Gothenburg 大学的研究论证——暴力游戏可促使人们学会团队合作,并控制玩家的不良社会心态。
这是因为团队合作才能促使游戏中攻击行为的发生,而攻击性较强的玩家很难得到别人的配合,也就无法拥有良好的游戏体验。
其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声音画面会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而内啡肽又被称作快乐激素。这也是为什么游戏玩家很小几率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原因。
最后要解释的名词,是第九艺术。其实狐狸君也并非想往游戏脸上贴金,就第九艺术这个词而言,目前的游戏行业其实还配不上,因为游戏还过于年轻,作品还未经过时光的检验。
狐狸君只想在这个名词下阐明一个道理:游戏的品质是分三六九等的。
劣质的、为了圈钱而制作出来的暴氪暴肝的游戏,和那些大厂精心打造的大作,完全是两个概念。
没有必要在玩了、或者是看见了几个劣质手游之后,就把所有的游戏一杆子全打死。这样的观点实在太过于片面。游戏既然有第九艺术的名头,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那么擦亮眼睛挑选游戏作品,既是孩子该做的,也是家长的责任。
有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最怕的不是出现问题,因为问题都是能够被解决的,比问题更可怕的,是误解。
不要把孩子所有的游戏娱乐都当成是“网瘾”,也没必要把游戏当成洪水猛兽;孩子也要懂得如何正确管理时间,让游戏不影响生活。互相理解与沟通,才是相处之道。
大家对游戏有什么看法?欢迎参与评论区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