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真相:孔子反对“以德报怨”,还说“言必信,行必果”的都是小人

2020-11-10新闻15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如最核心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很多约束道德的古语箴言,比如,我们常用“以德报怨”劝人要宽容,又用“言必信,行必果”劝人要守信。

或许你知道,这两句都是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但是你知道吗?孔子他老人家非但不支持“以德报怨”和“言必信,行必果”,而且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何以见得呢?且看原文原句。

(论语)

“以德报怨”出自《论语·宪问》,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大意就是,有人问孔子:“您觉得以德报怨这种做法怎么样?”孔子回答:“我觉得不怎么样。如果以德报怨,那又以什么报德呢?”并且,孔子给出了他认为对的处理方式,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德”很好理解,就是用善行回报善行,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那么“以直报怨”呢?这里的“直”译为公正无私,所以“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用公正无私的态度回报恶行。

这才是孔子的真实态度,他虽然没说支持“以怨报怨”,但坚决反对“以德报怨”。所以,后世你我,完全不必打着孔子和传统美德的幌子,强迫自己“以德报怨”,亦或是要求别人“以德报怨”。

(言必信,行必果)

再说“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也有后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硁”,读音是【kēng】,意为:浅薄固执。“言必信,行必果”,原来这是被孔子瞧不起的小人行径,而且是那种浅薄又固执的小人。试问:孔子何出此言呢?我们仍是要到原文中找寻答案。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训道)

这段对话翻译过来大意是: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士?”

孔子回答:“士可以分为三等,做事知道礼义廉耻,出行不辱君命,这样的人是第一等的士;宗族亲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邻里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样的人是第二等的士;说到一定做到,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完全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样的人实在是浅薄又固执,只能算是最次等的士。”

由此可见,孔子是鄙视所谓的“言必信,行必果”的,但是,他反对的并非诚实守信和持之以恒,而是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

(孟子)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权衡一件事是否需要“言必信,行必果”呢?对此,孟子给出了最直截了当的补充说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也就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一定非要有个结果,只要合乎道义就可以了。”

孔子和孟子真正想表达的是,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重点是“惟义所在”,而不是一味要求守信和坚持。如果早先说出去的话,后来发现不符合道义,也是可以反悔的,如果已经做了的事,中途发现不符合道义,也是可以及时止损的,不要固执己见,更无需教条主义。

(孔子)

我们对“以德报怨”和“言必信,行必果”的错误理解,是典型的断章取义,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就是儒家推崇的传统道德。岂不知,只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如果真的要学习传统文化,那就完整地研读《论语》等国学经典,而不是道听途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闹出笑话。

(本文完~)

#诸子百家#先秦时代#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