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闽赣总兵许盛建府于许厝埕黄宝阳摄
因宋三朝元老留正得名的三朝巷黄宝阳摄
曾井巷因状元曾从龙得名黄宝阳摄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副对联是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泉州文化底蕴深厚,自唐欧阳詹开闽中甲第之先河,千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成为东南文教之典范。
泉州在科举时代硕果累累,据统计,泉州历代仅进士就有2502人,他们中大多都步入仕途,许多人还成为所处时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名垂青史。这些历史人物,在古城留下了诸多遗迹。许多名人宅第虽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但却留下一个个巷名、一段段传说,使后人能通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地名、街巷名来追忆过去。
甲第巷
从西街中段南侧横贯过去,到新门街头西侧的小巷叫甲第巷。唐代贞元八年,泉州举子欧阳詹高中进士,成为泉州有史以来登科甲的第一人,且一生成就非凡,后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为其府第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欧阳詹府第所在的巷子因此得名甲第巷。欧阳詹是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正是因为他的“破天荒”,自此,福建文风丕振,《闽政通考》中记载:“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甘棠巷
位于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归隐后居住于此。后大学士张瑞图因出于对李廷机勤政爱民的崇敬,引用周朝召伯于甘棠树下审案爱民的典故,命名该巷为“甘棠巷”。
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中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贤相,明史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为政以“清、慎、勤”著称,多有实绩。
曾井巷
西街西段北侧、甘棠巷对面有条小巷叫曾井巷,巷名缘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因曾状元生于井盘上,故井称“状元井”,巷因井得名。曾从龙于宋宁宗庆元己未中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他为官清廉,宁宗开禧年间,被任命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府,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
孝感巷
孝感巷位于西街南段西侧,与曾井巷相邻,得名于“孝感动天”的明都御史朱鉴。朱鉴,生于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先后任教谕后授监察御史、山西左参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及巡抚湖广、浙江、广东和广西等地,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职位,后致仕回原籍。
传说朱鉴父亲朱则文以授徒为生,某次,父亲生病,孝顺的朱鉴效仿古人割股为父亲熬汤治病。后朱鉴母亲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看病,把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靠借钱度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夫妇二人瞒着母亲,借来米煮饭给她吃,自己只喝稀饭,每次母亲问起是否还有米,儿媳妇就把装米的碗倒过来,盛米让老太太摸,老太太信以为真。有一日朱老太太的邻居将儿媳妇的做法告诉她,老太太听完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个累赘,竟绝食求死。儿媳妇很着急,到庙里去烧香,路过的天神知道后,就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朱鉴最终也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从此传开。后人将他们居住的巷子命名为孝感巷。
庄府巷
庄府巷在中山路西侧,今鲤城区政府门前。因宋代少师庄夏建府第于此,后建庄氏祠堂而得名。庄夏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元老。庄夏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进士,志书记载,庄夏为官清廉,知兴国时,“善政不可枚举”。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减赋轻税,大力减轻农民负担;重教化,移风易俗,大兴文教,扶掖人才。1219年,庄夏受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赐紫金鱼袋,宁宗还将他故乡湖洋鬼岫山改为锦绣山,并赐他建府第于泉州城中心,即今天的庄府巷。
南俊路
南俊路位于市区东街与打锡街之间,因宋代巷口立有“南彦俊杰”石牌坊得名。该石牌坊是为了旌表崔氏一门三世在60年间考中5名进士的荣耀和努力。
惠安辋川人崔拱,北宋端拱二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太常寺丞。崔拱的两个儿子崔正则、崔丽则相继于天禧三年与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崔拱的孙子、崔丽则的儿子崔黄臣和崔宋臣分别于宋庆历流年和嘉祐四年考中进士,盛极一时。
相公巷
相公巷深藏在城区东北部,东街北向至广平仓。关于相公巷的名称,巷口桂香宫内是这样记载的:一种说法是,这条巷子因泉州第一个状元梁克家而得名,梁克家不仅高中状元,而且官至宰相;另一说法是,相公巷的由来是因巷口供奉着“相公爷”——“戏神”雷海青。
三朝巷
南宋时因此巷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木牌坊,用以表彰历史上少有的历官三朝的留从效六世孙留正,巷名故为“三朝元老巷”,简称三朝巷。留正是唐末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清正廉明,敢言直谏,历仕三朝,逝世后被追赠为少师,谥号“忠宣”。
执节巷
执节巷,位于市区北门街的顶埔,崇福寺北,西接文胜巷,因后人为纪念持节使金的诸葛延瑞所建牌坊而得名。诸葛延瑞是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奉命使金,以不惧威胁、不卑不亢完成皇帝交办的艰巨使命,表现出文明使臣应有的尊严和气度,深得孝宗皇帝赞誉。后泉州知州真德秀在北门街诸葛延瑞故宅附近,为其兴建“执节坊”,后人兴建执节宫,以表彰他的气节。巷子因此得名。
模范巷 破柴巷 都督第 营房街
这四条巷子都在北门街东侧梅石街前方,得名都与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有关。俞大猷,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在明朝抗倭战争中,俞大猷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并称“俞龙戚虎”。
俞大猷治军严明,他所带的一营精兵,模范遵守纪律,与驻地百姓和睦相处,深得百姓喜爱和拥护,老百姓将他们驻扎过的地方叫做模范巷。“都督第巷”是俞大猷的都督府第设于此而得名;“破柴巷”系俞大猷兵营食堂设在此巷,士兵经常在巷中破柴(闽南语,意为“劈柴”),遂称该巷为“破柴巷”。
泉州与名人有关的街巷名还有许多,如庄厝埕、许厝埕、洪衙埕、万厝埕、忠义巷、镇抚巷等,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等待有兴趣的市民,到这些老街巷走走,听听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黄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