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竟被文官群殴致死

2020-11-10新闻25

自古以来,朝廷作为历代皇帝与大臣商议军机要事之地,是一个何其庄严神圣之地,绝对容不得丝毫的僭越之举。可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的一次早朝之上,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前所未有之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群臣满怀激愤,拥至午门。以大臣王竑为首,竟当着监国郕王的面,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群殴致死,场面相当惨烈。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午门血案。

这件事还得从宦官王振说起。

王振是一名落第秀才,略通经书,中举后自阉入宫。他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得到明宣宗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专门服侍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得英宗的信任。而王振仗着英宗对他的信任,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还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后宫宦官第一人。

这时候马顺很自觉地靠了过来,马顺凭借着自己善于奉承巴结的本事,很快就得到王振的赏识,后来也是在王振的不断提拔之下,官职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为了报答王振的知遇之恩,马顺常常罗列罪名,把朝廷上反对王振的官员抓进诏狱,并滥施酷刑,又利用手中权势,到处打压官员。百官皆惧其势,而怒不敢言。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统领各部,大举向中原内地骚扰。也先军队势不可挡,大同明军交战失利,塞外城堡,接连失陷。不久,大同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下,决定御驾亲征。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并命其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偕同王振率25万大明精锐从北京城出发。

然而,这一次御驾亲征的军国大事却形同儿戏一般。随征的文武百官都不能干预军政事务,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决定,行军路线遭到数次遭到变动,几十万大军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打转,士兵更是疲惫不堪。

此时,瓦剌军队也一直尾随其后,盯着这支“庞然大物”。这时候的明军早已军心涣散,人马失序。也先率军趁势包抄明军,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也接连战死。

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张口骂道:“吾为天下诛此贼!”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结束了王振罪恶的一生。最后,英宗也是突围无望,最终束手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入了京城,一时之间,朝野震惊,顿时人心惶惶。这时的朝廷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有部分大臣主张京师南迁,来逃避兵戈。就在这关键时刻,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诸多大臣反对南迁,并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控制了朝堂混乱的局面。

八月二十三日,群臣满怀激愤,拥至午门。朝野上下都知道,造成这一惨烈局面的人就是那阉人王振。大臣们前仆后继地向监国郕王弹劾王振。一时之间,朝堂上下皆是骂人声和痛哭声。并要求郕王立刻将王振满门诛灭。面对群情激愤的百官们,郕王不敢做出决断,便让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日后再议。

郕王的表态并没有让大臣们平息满腔怒火,依然伏在地上哭泣,甚至把大臣们愤恨的情绪点燃到极致。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仗着有监国的命令,加上自己是王振的党羽,于是上前厉声呵斥群臣,让他们离开。

户部给事中王竑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了,而且如今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王竑十分愤怒,抓住马顺的头发大吼道:“你们这群奸党,罪当杀头,现在还敢这样!”一边骂一边咬他的脸,群臣见状,一起上前揍他,马顺即刻被打死了。

郕王见状,感到害怕,急忙起身入宫,王竑率领群臣跟在郕王后面。郕王令宦官金英询问他们还想说什么,王竑说:“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同党,请按照法律处置他们。”郕王明白后,命令叫出他们两人,群臣又打死了他们。这就是著名的午门血案。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惨死也算是罪有应得。同时,马顺的死也创造了明朝历史的一项纪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朝堂上被文官群殴打死的锦衣卫指挥使。

凭借午门血案,明朝中央将王振党羽彻底清除,最终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午门血案的结果也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朝#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