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海1例确诊之后:不必过度担心,务必更加细心

2020-11-10新闻16

摘要:这是一道既不无突然,却也应当有所准备的考题。

上海昨天报告1例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消息牵动人心。相关各方已经紧急行动,并启动整套应急处置机制。

在持续至今、并未结束的“战疫”大考中,这是一道既不无突然,却也应当有所准备的考题。

在年初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后,全国转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已有数月。除境外输入病例外,数个地方偶有本土病例的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爆发。上海的“外防输入”压力不小,此次本地病例出现,再次提醒我们“慎终如始”的厚重分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不等于“正常化”;“低风险”,也绝不等于“零风险”。基于传染病本身的规律和目前的全球疫情形势,防疫的压力始终存在,这根需要绷紧的弦不能松劲。

同时,用科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本土病例的抬头,但也应对各种情况有及早的准备、预案,意识到零星散发病例出现的可能性。

有病例,本身并不可怕,不必过度恐慌、甚至乱了阵脚。关键之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张织密有效的防控网,能不能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果断高效的行动,实现迅速响应、及时补位、顺畅协同,从而最大程度遏制扩散,织就一张安全之网。

在此之前,上海已有近半年未出现本土新发病例,但同时,作为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上海接待的入境航班数量和境外输入病例数量,是全国最多的。这座城市每天都在经受压力考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套体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的防控体系得以快速建立,并日臻完善。

年初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加强了117家发热门诊、200家社区发热哨点建设,以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预警、发现并处置;此前全市发热门诊共接诊83.80万人次,累计留观隔离3.36万人次,此次新发病例也来自发热门诊的监测,“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已经得到检验。

同时,上海也明确要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领域,抓紧抓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严格闭环管理,全力构筑起个人防护、主动检测、哨点监测、流调追踪、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严密防控链。

这套体系,每天都在接受检验。如今,则是需要它们进一步发挥作用、体现效能的时候。

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体系支撑。而体系贵在管用,这既要求设计时的周全布局,更需要实践中的严格执行。

昨天下午召开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对当前常态化防疫重点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抓实,着重强调的正是这个“实”字——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终究要靠每个环节的尽职尽责、严密细致、精益求精。此前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应当充分固化;实践中暴露的短板漏洞,则应及时查补。

至少到目前为止,常态化防疫,仍是一场“持久战”。早先的防疫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不可谓不辛苦,但恰恰因为是“持久战”,我们没有松懈的机会,也没有懈怠的理由。

某种程度上,出现本地确诊病例,也能被视作一个再审视、再提升的契机。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都应当尽己之能,把防线筑得更牢、织得更密,并用一张细致密实的防控网络,给公众以确定的信心。

而我们每一位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也都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从1月就强调至今、并在很大程度上经受了检验的个人防护好习惯,在当下的秋冬时节,尤其需要巩固。

“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的“三件套”仍要坚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的“五还要”亦需牢记。正如专家所言,健康的个人防护习惯,可以成为每个市民的“无形防护服”——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被先前的历程所证明的。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