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白岩松:抑郁5年,3次想要轻生,却终被曾国藩这7字点醒

2020-11-10新闻11

白岩松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主持人,屏幕面前的他侃侃而谈,但你也许不知道,白岩松曾患过严重的抑郁症,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甚至还三次想过要轻生。

2001年,白岩松离开《东方时空》,创办一个叫《子夜》的新栏目。他用心准备了三个多月,可节目却迟迟未能播出。他闲在家中无事可做。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再加上一些喜欢挑刺的人开始指责他名不副实,纷纷对他讽刺挖苦,他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笼罩着,倍感失落和茫然,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白岩松开始失眠,还出现了斑秃,体重也从80公斤降到了55公斤,内心封闭到拒绝与外人交流,就算是和自己的妻子,也只能通过写字传纸条交流。

白岩松说:“36岁的时候,你突然觉得看到终点线了,36岁之前你不太会去想死亡这样的问题,那一年本命年,你突然会觉得人生已经到了一半了,那种沮丧,我才知道中年危机是什么概念。你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有强烈的悲观感绝望感,一种深深的失望。”

白岩松渐渐对活着的意义都十分不解,想要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过万幸的是,白岩松的家人们及时发现了他的心理状态,一直温柔小心地开导。有了家人细心的陪伴与帮助,白岩松也开始去寻找走出阴影的方法,他选择读书,在书中寻找走出迷茫的办法。

终于,白岩松在读到《曾国藩全集》中的一句话后,一下子就被点醒了——“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还未开全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月亮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残缺也是一种美。曾国藩认为,这样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境界,反而能够让我们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也许完美和圆满,是很多人都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但事实是,想做到极致和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易经》也说:天地万物,阴阳的“变化”是常态,任意一种状态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若一件事发展到了极点,那就会往反方向去发展,即“物极必反”。

白岩松从书中悟到: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人无完人,从绝望中走出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了自身的缺陷,其实也就是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我们最好的选择一直只有一个,那就是身处黑暗,心向光明。

白岩松后来还说道: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中也有许多困惑,仿佛看不见希望与人生的意义。不妨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在广阔的书中寻找光。社会上曾流传着一句“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曾国藩的思想和人生智慧,想要获取鼓舞内心的智慧与力量,又或是想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军政谋略、从政学问以及处世之道,那就推荐大家读读《曾国藩全书》。

这本书中有曾国藩在一个时代中所拥有的容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以古人之道,解今日之惑,这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也是大有裨益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