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年来,上海坚持“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助力遵义市所辖 9 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组织编写《上海的责任:对口帮扶亲历者说》,回顾了他们参与的重要事件、精彩细节和难忘记忆。上观新闻推出相关口述文章,展示上海援建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在艰苦条件下建功立业、历练人生的精气神。
【口述前记】
姚海,1962年4月生。现任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口述:姚海
采访:谢黎萍 郭继 黄啸
整理:黄啸 彭军 胡晓勇
时间:2020年8月13日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之一。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的任务交给上海。上海和遵义两个有着红色血缘的城市,开始携手奋进打赢脱贫攻坚战。8年来,上海坚持“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助力遵义市所辖 9 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上海也在对口帮扶遵义中,立足遵义实际,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方面,形成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红色遵义的脱贫发展之需
说到遵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里曾经召开过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却不知,那里因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还是比较广,一些地区的贫困程度还很深。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遵义市农村贫困人口近 150万,占遵义市农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多,且主要集中在武陵山、乌蒙山以及大娄山脉等山区。这些地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交通问题,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家住在大山里面,出门要走“天梯”。还有缺水问题,比如桐梓县一个村,全村3000多村民喝水,常年要一步一挪,横爬竖爬地深入到地下100米深的洞里去找水,再把水提上来。
自然条件的艰苦,使得这些地方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另外,遵义贫困地区的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普遍存在产业有基础,但不强;有优势,但不明显;有产业链,但不全;有技术,但不精;有种植规模,但没有效益规模,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村市场、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水平一般,使得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因此,当对这些地方的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后,就遇到诸如因只会种地,没有一技之长,由村民一下成为居民,感觉是“坐在滑石板上”,心里慌得很。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遵义不同于新疆、西藏、云南、青海等我们上海对口支援的其他地区,遵义地区的基础条件整体上相对要更好一些。作为贵州第二大城市,又是唯一一个属于长江流域的地级市,无论是当地干部,还是群众的思想精神状态都比较好,思想比较开放,实现遵义跨越发展的意识强烈。
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口帮扶遵义工作。针对遵义所需,确定对口帮扶遵义的“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16字方针。在对口帮扶的形式上,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对口帮扶工作总体安排,确定“区对县”的帮扶方式,明确普陀区与习水县、赤水市、桐梓县,杨浦区与道真县、正安县、湄潭县,奉贤区与务川县、凤冈县、余庆县结成帮扶关系,具体承担对口帮扶工作任务。在干部选派上,上海至今共选派三批援黔干部49人;并投入上海帮扶遵义财政资金。此外,我们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到2019年,全市社会各界向遵义捐款捐物达 6100 余万元。
“五有”的沪遵特色精准扶贫
上海对口帮扶贵州遵义是上海对口支援7个省份中最晚的一个,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下交给上海的重大帮扶任务。我们按照市委的要求,制定出台一系列对口帮扶遵义的政策和制度,给当地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也形成颇具特色的上海帮扶遵义做法。
一是产业发展“有厂开”。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激活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成为我们对口帮扶遵义的重要着力点。为了推进两地产业合作,我们非常注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做“拉郎配”,但要求产业进去后与贫苦户脱贫任务相衔接。如上海的一家企业利用黔北麻羊,在当地搞“中央厨房”,也就是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工厂。我们把他与我们的扶贫项目绑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农户或把羊养大后,卖到加工厂里去;或到企业的养殖场里工作。
由于黔北麻羊吃的不是复合饲料,而是当地一种植物蛋白含量很高的构树。为了种植这种树,企业还在当地建了一个组培中心,培育树苗。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当地养羊业的发展和提升。我曾访问过一户农户,他们原来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养了29头羊,按一头羊可以卖三四千元来算,他们一年的收入比外出打工要赚得多,同时,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了,照顾父母问题也解决了。
在产业合作过程中,我们还非常注重拉长产业链,利用当地原材料,把农副产业,接入到工业生产中,并通过打通销售链,从而提升农副产品的价值链。比如说茶叶、竹子、辣椒、牛和羊,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农副产品,但早期因没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我们通过“接二(第二产业)连三(第三产业)”,使农副产品融入外部经济循环,打破过去种菜养猪都是自己吃的模式,可以卖出去赚更多钱。这样,遵义当地生产的茶叶、辣椒、花椒、蔬菜、中药材、竹子、高粱,以及生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破竹而出。
二是劳务就业“有活干”。多年来,上海坚持“抓培训、提技能、促就业”和“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异地转移就业为辅”的方针,同时自我加压,每年与遵义市签订两地劳务协议,明确就业任务和目标,多措并举帮助遵义贫困人口精准就业。
在就近就业方面,我们突出产业带动就业。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我们在赤水引进建立的一家有 1200 名员工的生态造纸厂。此外,我们还不断发挥劳务协作政策和项目资金作用,协助遵义创设了一批公益岗位。2019年,我们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的 2 万多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当地就近就业。在协助遵义开展异地转移就业方面,我们探索出订单式组织输出培训的劳务协作新模式,就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第三方培训机构按照上海企业的用工标准培训电焊工、起重工、装配工、行车工等,从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培训结业后便可输送到定向企业工作。
三是消费扶贫“有货卖”。遵义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品牌化、商品化、规模化不够。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消费扶贫,帮助遵义打通销售链,解决了产品能够卖得出的问题。我们称为唱好“三出戏”、打好“三张 牌”。
唱好“三出戏”就是指唱好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这“三出戏”。在产得出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遵义农特产品,比如习水麻羊、赤水晒醋、桐梓方竹笋、正安野木瓜等。在运得出方面,一方面,我们鼓励并引导当地群众开展规模化种养殖,确保商品源源不断输入;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基地和种养殖大户冷库建设,解决生鲜食品贮存难题。在卖得出方面,通过“线下”“线上”结合,我们在全市建设10个消费扶贫直营店、20个消费扶贫生活馆、布局100个消费扶贫专柜。在2020年前7个月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上海采购遵义市扶贫农产品已达4600余吨,销售额超过3亿元,超过上一年同期水平。
打好“三张牌”,就是结合遵义当地的特点,大力发展遵义的“有、优、特”农业产业。比如用遵义方竹笋、正安金锭茶等抢先占领秋笋和黄茶的空白市场,打“人无我有”的先手牌。用赤水冬笋、凤冈“益亩茶”、正安黄花菜等产品,打“人有我优”实力牌;用可追溯、订制化体系的林下“半亩鸡”等产品,打“人优我特”金招牌。
四是发展文旅“有地玩”。遵义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世界遗产等旅游品牌,而上海又有着十分巨大的消费市场。我们找准这些可以对接的点,与市文旅局合作,在深度挖掘遵义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业,引导鼓励上海市民到遵义等对口支援地区旅游休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五是改善民生“有保障”。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第一大省,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搬迁后的社会公共事业配套一直是上海对口帮扶关心关注和重点发力的方向。教育方面,组织实施了“金种子”校长培养计划、基础教育互助成长计划、高校结对帮扶计划、职教帮扶等“四个一”工程和上海名师遵义行等活动,签订近百个合作协议。卫生方面,实施精准医疗帮扶、医学人才培训培养协议、“115 医学人才精英计划”“千里送医到遵义”“巡回医疗遵义行”等项目。扶智方面,实施上海院士专家援遵和上海博士服务团援遵“双援行动”,组织上海院士和国家级知名专家等赴遵开展智力帮扶。
脱贫攻坚后的再出发
2020年3月,遵义市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摘帽,标志着上海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各县(市)已全部脱贫,也意味着遵义这个革命老区实现全市整体脱贫,812万老区人民告别贫困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口帮扶遵义的工作可以停一停、歇一歇。2020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中央的统一决策部署,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的“在巩固基础上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把单向的对口支援变成携手合作”的想法,坚决做到“四个不减”,即“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目标要求不减、帮扶成效不减”,巩固脱贫成果不掉以轻心,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病致贫、市场波动等情况,还要关注贫困边缘群众,不能出现今年达到脱贫标准,明年又不达标的情况,帮助当地群众持续、长久脱贫。总之,我们帮扶的措施后面还是要一直跟上去。同时,在巩固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合作,逐步转向合作共赢。
共同致富,才能一起水涨船高。我们也期待,沪遵两地今后能进一步发挥好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加强各领域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共同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循环”而努力,不断满足两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