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二公局承建的贵黄高速阳宝山特大桥在中国内地首次成功采用“空中纺丝”法完成主缆架设,这是项目复工复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收获,也是大桥施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
“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经过4个月的努力,大桥主缆施工顺利完成,甚至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这实在太不容易了。大桥牵拉的索股线性平顺,没有出现鼓丝、扭转现象,安装精度至少在三万分之一,远高于专项检验万分之一的控制标准。”项目经理杨博自豪地说。
全长1112米的阳宝山特大桥是贵州省第一座六车道悬索桥,采用主跨650米单跨钢桁梁结构。阳宝山特大桥的两根主缆总重量约4620吨,相当于3000多辆小汽车的重量。项目总工郭瑞介绍:“‘空中纺丝’法是项目的最大施工难点。这项工艺是国外悬索桥主缆施工的主流技术,但在内地还是首次应用。它的使用既可以补充、完善内地主缆施工工法,制定技术标准,推动行业进步,也有利于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在阳宝山特大桥,我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0年春节放假以前,大桥施工按原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桥先导索对接已经完成,猫道施工一触即发。“很快我们就要采用‘空中纺丝’法架设主缆,项目上每个人都摩拳擦掌。”郭瑞说。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一切戛然而止,休假的员工被“拦”在了家里,也阻碍了项目的施工进程。
“虽然我们无法回施工现场,但工作不能停。”正当大家心急如焚时,项目书记房建峰果断号召。项目紧急召开疫情防控布置会,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项目管理团队每天定时与留守人员召开视频会议,关注防控情况,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展开。
同时,项目针对“空中纺丝”法施工工艺展开全面攻坚。“空中纺丝”法利用牵引机械往复拽拉平行高强镀锌钢丝,在现场制作平行钢丝索股,就像在空中纺丝一般。这种工艺尤其适用于山区峡谷悬索桥施工,可以把制作主缆的钢丝绳分批次运输到施工场地,大大降低山区峡谷的运输难度。“人不能到现场,那我们就搞线上培训,让管理人员困在家里也能提前熟悉新工艺。”郭瑞说。于是,项目制定了线上培训课件,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项创新研究,“一切只为全面复工做好准备。”
2月24日,经过项目充分的准备以及反复沟通,地方政府同意复工复产,施工人员立即返岗,并在项目完成隔离。3月16日,阳宝山特大桥复工复产攻坚战一炮打响。“大家都一个心思,赶紧恢复施工。我们用15天实现了猫道贯通,然后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5月5日,主缆开始试纺。”郭瑞说。
虽然前期作了充足的准备,然而,第一次应用新工艺,一旦进入“实战”,问题接踵而至。据参与施工的当地工人陈元荣回忆,试纺初期,现场几台卷扬机的联动并不十分顺利,操作系统也不是很流畅。“技术人员一遍又一遍地看设备、爬猫道、跑工地、查资料,还邀请了国外的技术专家,共同探寻解决办法。”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现场副经理仝增毅除了睡觉,基本就扎根在施工现场,一步都不敢走开。
熟悉工法之后,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施工顺畅起来。然而,“若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按部就班还不够,还必须创新,提高施工效率。”郭瑞说。阳宝山特大桥主缆架设期间,项目针对“空中纺丝”法施工展开了多项课题研究,再积极与外部单位合作,完成了内地首套“空中纺丝”法施工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操作员发布命令即可启动现场设备和实时监控。项目还对回倒系统自动喷漆、电动液压便携式压接机进行微改微创,实现了降本增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全体员工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大桥主缆施工顺利完成,“我们不但建得快,而且质量高。”陈元荣笑着说,即将建成的大桥令他十分激动。“大桥给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项目所在的贵定县曾经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县,很多当地人都没有走出过大山。40岁的陈元荣家庭离异,是家里的唯一的“顶梁柱”。2018年,听说项目招工,他积极报名,从最基础工作做起,慢慢学会了开挖掘机,每月有了固定丰厚的收入。两年来,陈元荣的技术更加精湛,工作攒下的钱为家里盖了新房子,孩子也送去了外地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除了陈元荣,先后有上百当地人在工地工作,更多人掌握了新技能。
主缆架设完成那天,施工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虽然疫情无情,但是在项目部,我们上下一心完成了任务,我也学到了新技术,是大桥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陈元荣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