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百县千村行(265)|“光棍村”脱贫记

2020-11-08新闻24

10月30日上午,杨家太正在修新房。从拌泥灰到上楼板,一砖一瓦他都亲自参与。今年38岁的杨家太,去年刚和来自外县的媳妇结婚,即将完工的两层新屋子,算是他和妻子晚到的婚房。

渭永供水工程把自来水带到每家每户

杨家太的邻居肖永城说,杨家父母早逝,他一早出去打工,家里的地交给哥嫂帮着种。在外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因为德胜村条件太差,以及民族和习俗等原因,丈母娘过去一直不同意女儿嫁过来。

德胜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和“落后村”。2014年,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仅6756元,部分群众甚至不足千元。村里女子选择外嫁,外村姑娘不愿意来。娶不到媳妇的大龄男青年,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

过去村民赖以生存的水井

“以前常年缺水,谁会愿意来。”村主任肖永兵说,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就算在外面谈了朋友,最后也要吹的。”位于阿坝州茂县渭门镇的这座村子,地处岷江流域高半山干旱河谷地带,因为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生活、生产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德胜村种植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肖永兵回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就没有水。小时候家里有七口人,只能靠两桶背回来的井水,除了喝水做饭外,其他生活用水能省则省。水在德胜村是第一珍贵的东西,谁要是打翻了水,是比浪费粮食更可憎的。

肖永兵15岁开始,担起了家里背水的重担。全村只有一口井,天不亮就要起来打水。去得早能排到前面,晚了最远能排到300米以外。这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村民常常半夜三更还在排队。

如今在德胜村村委会旁,还能一眼看到这口井,在精心修葺的拱形井壁上,一小缕水缓缓流下来。肖永兵说,过去水流更小,舀不到一瓢就见底,只能坐在一旁等着水蓄满一点。“因为井水很浅,铝瓢长期在井底刮水,侧面像被刀削过一样。”2008年地震后,这口井跟更是一度干涸,经常出现彻底断水的情况。

因为村子发展落后,肖永兵过去也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种地没有收入,干旱缺水长得不好,种的土豆和玉米都卖不出去。”茂县水务中心副主任杨瑞海说,长期缺水让这里产业结构形式单一,群众赖以生存的以种植业、畜牧业为基础的农耕经济不断萎缩,极大制约着了德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户外迁,青壮年回乡动力不足。

要让德胜村村民脱贫致富,缺水是首待解决的难题。从修建提灌站到微水灌溉工程,水务中心想了很多措施改善当地用水问题。直到2018年,茂县渭永供水工程开始实施,在水源处采用引泉池取水,接入德胜村新建的高位清水池,通过供水管网输水至各户,德胜村终于彻底摆脱缺水困境。

村民肖水真拧开自家的水龙头

不仅家家户户能用上水,种植业灌溉问题也得到解决。脱贫攻坚以来,德胜村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引导贫困群众种植羌脆李1100余亩、绿色蔬菜种植350亩、林下种植120亩。通过对青红脆李精细种植培训,大幅提升了全村李子产量及质量。目前,全村形成了以青红脆李种植为主,花椒、无筋豆、其他蔬菜种植为辅的农副产品发展模式。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对村民们进行电子商务培训,通过“一户一码”等电商平台,以及渭门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实体商店采取“线上结合线下”销售渠道,以“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持续提高群众收入。

2019年,全村青红脆李种植规模就达到878亩,经济作物及农副产品出售总收入达到400余万元。2019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3278元,一举成为富裕新村,以前的“光棍”也大都娶了媳妇、脱了单。

第一书记彭杨说,“村里123户人家,有63户都到茂县买了房。”看到村里越来越好,新婚后的杨家太决定留下来,“以后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种李子和花椒。”现在水通了,条件好了,“娘家人还来住了好一阵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干旱灾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