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是肺鳞癌患者,在当地化疗两周期后出现血小板下降,低于30*10^9,可是又是输血小板,又是打血小板生成素,20天后两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和红细胞基本正常,但血小板依然在原来数值左右徘徊。后续的治疗无法进行,张先生很是苦恼,便来到我们医院咨询有没有其他治疗办法。
癌症病人化疗后血小板下降,很多医生潜意识里会认为一定是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于是第一时间开始打升血小板的针,太低的就开始输血小板。血小板升不上来,就认为是药物对血小板抑制太厉害。然而,有时候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化疗后血小板低,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血小板的正常寿命是 8~10 天,所以血小板一般是在化疗后 7 天开始下降,化疗后 14 天达到最低点,之后缓慢上升,在 28 天到 35 天恢复到基线水平。除了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常会在更早期有白细胞的减少。如果患者情况基本符合上述这个规律,那基本可以考虑是化疗药所致。
如果病人白细胞和红细胞基本正常,只有血小板比较低,而且反复打血小板针,甚至输血小板,数值仍非常低,则要考虑以下因素。
1.EDTA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这个之前有专门的篇幅讲过,病人本身血小板并不低,检测的问题呈现出低。血常规的试管一般采用 EDTA 抗凝的,但 EDTA 可以使某些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检测数值明显低于实际的血小板计数,即EDTA 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如果将血液标本涂片,镜下观察会发现血小板的数量并不少,但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这种情况需要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重新采血。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在肿瘤患者中也是比较常见的。ITP的特点是,除了血小板的减少外,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凝血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即便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出血表现也往往不明显。ITP 的发病,是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了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的过多消耗。由于存在抗体,补充的外源性血小板常常短期内遭到破坏,所以就算连续输血小板,却没有明显上升。治疗上包括糖皮质激素、静注丙种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3.感染因素
感染不仅可以加速血小板的清除,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还可以使血小板过多的消耗,后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即 DIC。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原菌: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都可引起。但病毒感染更多见,比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HIV、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大量消耗血小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避免感染、积极处理感染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