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全面认识糖尿病,这8大雷区不能踩!

2020-11-08新闻29

原标题:降低对糖尿病无知的代价,8大雷区不能踩!

截止到2019年底,全世界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占总人口的50.1%,即将近5亿人。

与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糖尿病治疗现状堪忧,糖尿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病率却高。今天糖糖总结了一些在糖尿病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千万不要让糖尿病毁于无知!

01、得了糖尿病什么也不敢吃了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根据人体需要和不同病情科学地安排饮食,只要热量、营养搭配合适,每天的总热量不超标,就可使饮食丰富多彩。糖尿病并不是苦行僧,运用好糖尿病知识,我们同样能享受健康的美食!

0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吃糖多了小心得糖尿病!类似的话在生活中不绝于耳。至今,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日常吃糖的多少与患糖尿病有直接关系。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不同,即使同一类型也存在差异。

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对2型糖尿病的病因仍然认识不足,同样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2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1型糖尿病不同,具有更明显的家族遗传基础。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化学毒物、子宫内环境等。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40岁以上发病的2型糖尿病人约三分之二发病前体重超重10%,女性更为显著。

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的不同程度胰岛素缺乏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有关。

由此可见,糖尿病发病和吃甜食或吃糖多没有因果关系,但如果 长期摄入糖过多,造成肥胖,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应引起警惕。

03、糖尿病有遗传性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其他人群高出一至七倍,这种风险与家族里病亲属人数及亲缘关系相关,且母系家族史较父系家族史对后代患病影响更大,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下一代一定都会患糖尿病。

糖尿病家族史会增加个体遗传易感性,同时,还会通过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影响下一代。

因此,已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维持正常体重、血压,避免肥胖;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在最大程度免受糖尿病的困扰。同时,全家必须启动一级预防,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04、高血糖不影响生活

很多糖尿病人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察觉,也不会影响生活,所以很多人认为没啥大不了的,但其实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都是在缓慢进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长期的高血糖是很多慢性病并发症的“无凶”,会导致人体大血管并发症以及微血管并发症。

如何防并发症?糖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项指标,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眼底检查。 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预防远比治疗重要!

05、只要吃素食就能降糖

与其说素食降糖,不如说是膳食纤维降糖。素食的种类众多,从广义上看,只要不是肉,都可算素食,但其中富含膳食纤维的却只有一部分。所以,在素食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膳食纤维高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尽量少吃淀粉含量高的素食,如土豆、山药、芋头等,此类素食会增大血糖波动的范围。

06、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吃得太少,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平衡需要,必将损害健康。还有可能出现低血糖,这种一高一低的血糖波动更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至于每天进食量多少才合适,应由医师、护士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及病情来估算一天的总热量。

科学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 进餐定时定量,少吃多动,多蔬少荤,避免油腻,戒烟限酒,少量水果。

07、糖尿病人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糖尿病人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或是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

血糖范围如何控制才合理?对非糖尿病人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人尽量不使血糖低于4.4mmol/L。 不求血糖最低,只求血糖平稳,这也是糖尿病控制的重中之重!

08、日常工作可代替运动

有人认为每天做家务,上班来回走动已经很疲劳,可以代替运动了。我们所要求的 运动是持续不断,坚持30-45分钟,使心率有所增加,但不致心慌、气喘、大汗淋漓。

(H)#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糖收藏

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对2型糖尿病的病因仍然认识不足,同样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2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1型糖尿病不同,具有更明显的家族遗传基础。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化学毒物、子宫内环境等。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40岁以上发病的2型糖尿病人约三分之二发病前体重超重10%,女性更为显著。

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的不同程度胰岛素缺乏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有关。

由此可见,糖尿病发病和吃甜食或吃糖多没有因果关系,但如果 长期摄入糖过多,造成肥胖,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应引起警惕。

03、糖尿病有遗传性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其他人群高出一至七倍,这种风险与家族里病亲属人数及亲缘关系相关,且母系家族史较父系家族史对后代患病影响更大,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下一代一定都会患糖尿病。

糖尿病家族史会增加个体遗传易感性,同时,还会通过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影响下一代。

因此,已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维持正常体重、血压,避免肥胖;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在最大程度免受糖尿病的困扰。同时,全家必须启动一级预防,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04、高血糖不影响生活

很多糖尿病人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察觉,也不会影响生活,所以很多人认为没啥大不了的,但其实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都是在缓慢进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长期的高血糖是很多慢性病并发症的“无凶”,会导致人体大血管并发症以及微血管并发症。

如何防并发症?糖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项指标,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眼底检查。 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预防远比治疗重要!

05、只要吃素食就能降糖

与其说素食降糖,不如说是膳食纤维降糖。素食的种类众多,从广义上看,只要不是肉,都可算素食,但其中富含膳食纤维的却只有一部分。所以,在素食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膳食纤维高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尽量少吃淀粉含量高的素食,如土豆、山药、芋头等,此类素食会增大血糖波动的范围。

06、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吃得太少,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平衡需要,必将损害健康。还有可能出现低血糖,这种一高一低的血糖波动更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至于每天进食量多少才合适,应由医师、护士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及病情来估算一天的总热量。

科学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 进餐定时定量,少吃多动,多蔬少荤,避免油腻,戒烟限酒,少量水果。

07、糖尿病人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糖尿病人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或是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

血糖范围如何控制才合理?对非糖尿病人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人尽量不使血糖低于4.4mmol/L。 不求血糖最低,只求血糖平稳,这也是糖尿病控制的重中之重!

08、日常工作可代替运动

有人认为每天做家务,上班来回走动已经很疲劳,可以代替运动了。我们所要求的 运动是持续不断,坚持30-45分钟,使心率有所增加,但不致心慌、气喘、大汗淋漓。

(H)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