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舌尖上的古镇丨总有一种味觉提醒你,曾经来过
立
LI DONG
冬
2020.11.07
味从何处来
味觉,是极神奇的东西。它既不像视觉感官以光影明暗的对比、线条色彩的冲击给你画面感的呈现,也不如歌曲音乐那般或因节拍强弱、或由旋律急缓,给你极强的情绪代入。甚至就连用来形容它的辞藻也要比前面拿来对比二者乏善可陈有余。
可味觉,却又是最有体验感的。“咸了”“淡了”“好吃”“安逸”,正是这最直观的“乏善可陈”之词,反而表达出最简单、可能同时也是最深刻的体验感。尤其是阔别多年亦或小离数日再寻得一个味觉,你会说“对的,就是这个味儿!”“对嘛,还是这个味儿!”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味觉。
什么味?古镇味。
味的传承
要谈一个地方,是不能不谈食物的。
可我们不妨换一个顺序,不从久远的过去娓娓道来,就从不久的现在慢慢聊开。
那么就说说这最网红的一根面吧!
倒也奇了!能够把食物的制作过程演绎得这般“仙葩”,可以说是让食客既饱了口福,更满足了眼福。而如果真要往远了去谈一根面的来历,其实也还有道道。或者应该这样来说,现在的一根面正是传统美食时尚化的演绎以及现代化的表达。
诚然,它也并非凭空想象亦或横空出世。早自宋元起,一根面早已是黄龙溪有名的传统小吃。因其一根到底,一面绵长的特色,又被称作长寿面、长久面。其选用食材也正是得当地优渥水土之滋所盛产的小麦。可以说,当年的一根面、一碗面,是黄龙溪人智慧的创造,而如今红遍网络的一根面、一碗面,又是黄龙溪人智慧的传承。
传承在包容性极强、可供延展面极宽的当代魅力古镇的特有气质。
而再往地气了去延伸,豆花的名声,其实是不亚于一根面的。
也可以不夸张地说,豆花是四川人的情怀。如果吃腻了山珍,突然想换个口味、解个油腻,那么整碗子豆花饭,到反而算是一种享受了。它的名气固然不像回锅肉那般响亮,那般“惊涛拍岸”,但就好比哪天你忽然有了雅兴、来了兴致,想去深山里游走、悠闲,那么不用说,豆花饭就是山里那一汪动人的“小桥流水”。
古镇呢,传承正宗豆花的人家其实不多。就说珍珠豆花吧,毕竟是老店,资格。
可能在城里待得久的人,是很难见到制作豆花的。很幸运,珍珠豆花保留了这一传统工艺。于是,起得早的游客常常驻足店门口,势必要看看这豆花究竟怎么“点”。
从门店上一位资格的老主理人,到如今传承下来也有20余年的新主理人,一以贯之的,就是这一大清早起来“点豆成花”的执着、勤快。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这里服务的对象逐渐由本地居民变成了四方游客,另一方面,这里提供的菜品也由原先较为单一的豆花、蒸菜等扩展到焦皮肘子、毛血旺这些馆子头更“新潮”、更“闪眼睛”的菜品。
老店用自己的方式紧跟上时代的变迁,同古镇共同成长与发展。唯不变的,还是那个味道。沈家豌豆店亦是如此。
我们常常在说“童年的味道”。如果要给古镇人的童年味道加一些标注,沈家豌豆店的饼饼粑粑是排得上号的。
豌豆店开在下河街,街的一头是码头,一头是古寺,店门招牌很显眼。据说店子开了也得有几十年生,和珍珠豆花一样,也是看着古镇、跟着古镇这么些年成长起来。
而随着从城头来耍的娃娃越来越多,店子里最常见的小插曲就变成:娃娃些始终叫不清每一种产品的名字,只能指着筲箕头金黄的饼饼粑粑喊:“要那个,那个好吃!”
于是,每当有游客询问起产品的食材,老板娘总不厌其烦地、像数着自家桌椅那般熟悉地缓声道来:“豌豆嘛,凉粉嘛,还有花椒、葱葱儿些。”
至于稍长了些岁数的食客来,又是另一番场景:先打量着今天产品的“成色”,再熟练地、很有格式地跟老板说:“豌豆饼饼三个,糍粑饼饼再来一个。”
或许,这样熟悉的甚至颇有点默契的过程,正是几十年前娃娃们放学回家路径店铺场景的重现。时间是不会倒回的,但味道,却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延续下去。
就是这个味
要讲美食,肯定只言片语、几行拙字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更何况,是讲古镇美食。最好的办法,可能还得是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品味。
去回味油烫鹅的鲜嫩松软。
去品味龙眼酥的油润浓香。
去品味糖油果子的皮脆内软。
去品味销魂麻花的嚼劲口感。
有人说,黄龙溪的水是它的精髓。当然,以水为脉,向水而生。可我们在谈及文化也好、追溯历史也罢的这样一个过程中,似乎总迫不及待地希望透过一些具象的并且带有鲜明感官记忆的东西去印证、去加深这些“谈及”、这些“追溯”。可以说,食物、美食,恰好就是这样具象的印证。
当优哉游哉于古镇古街,趁着现在人们常挂嘴边的时光静好,一边走,一边吃着糍粑饼、芝麻糕,你也会不由自主学着古镇人说一句:“对嘛,就是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