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丰收在望,宿迁市秋收秋种接近尾声

2020-11-07新闻20

宿迁网讯“今年换了个新品种,收成真不错,预计每亩产量在800公斤左右,米质还达到了国家二级的标准。”近日,在沭阳县马厂镇大单庄村,种植大户徐效西家1600亩的晚熟稻迎来收割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田地里翻涌出金色的稻浪,留下丰收的车辙,他高兴地说。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宿迁的秋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今年,全市秋收作物面积497.4万亩,其中水稻351.4万亩。截至11月3日,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全部收割结束;水稻已收割283.9万亩,完成进度80.8%;小麦已播种353.85万亩,完成进度78.1%。

“积温高、雨水多、日照少”是今年秋熟农作物生长期间的主要气候特征。根据全市气象资料分析,5月以来,我市气候条件极为复杂,积温高加速了农作物的生育进程,雨水多影响了农作物根系发育,日照少对光合产物积累极为不利,直至进入9月才转变为有利于水稻抽穗灌浆和旱作物结实的气候条件。

资料图

为积极应对不良天气影响,宿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一线,看苗诊断出良策,先后发布各类田管技术意见15期,开展技术培训近80期,保证了各项田管技术措施落地生根。“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我们的产量基本上没受到影响,加上今年的价格偏高一点,收益会有所提高。”在宿豫区仰化镇,1万亩水稻泛着金黄,种粮大户汤先照忙着组织人力和机械抢收。

除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优质的品种也是稳产增收的关键。“今年我们精心挑选了甬优6711这个品种,秧苗比较大,成活率高,从栽插开始就收到米厂的订单,还比普通水稻贵一毛钱一斤左右。”种植大户魏金华说。

今年,魏金华经营的泗阳县湖滨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选择了适宜当地气候的甬优6711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耐低温等特性,比普通的水稻品种亩产高出200多公斤。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杂交籼稻均采取的传统手工栽植方法,采取机插秧苗,不仅省工省力,而且亩均节省支出150元。

“这几年农田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灌排水顺畅,加上及时进行统防统治,今年全村3000多亩水稻不仅长势好,而且基本未发生病虫害。”在沭阳县汤涧镇,收割机在高标准规模化稻田上来回穿梭,汤涧镇双窑村村委会主任凌兵介绍说,当前村里正在指导农户完成秋收并及时播种小麦。

促进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和品质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彰显作用。今年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增了有效耕地资源以及烘干中心、仓库晒场、育秧育苗中心等,帮助各项目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约500万元。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有机结合,加大废沟呆塘整治和沟河整治、水系调整、土地平整力度,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占补平衡指标得到的收益大部分可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长效管护,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宿迁秋收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水稻总产量超210.9万吨,同比增长12.2万吨;大豆、甘薯、花生等农作物总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洪树说,今年全市秋收作物生产形势良好,丰收在望。(纪雅囡)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