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皇后佩戴的头饰,全国仅两人会做,如今无人愿学,要失传了?

2020-11-06新闻14

清朝的那些事相信大家没有看过宫廷剧也知道一些相关的故事,虽说大清因为闭关锁国走向下坡路,但是清朝的前期还是非常繁盛的。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国家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景象,清宫剧也尤其喜欢在这个时期做文章。

即使因为没有很好的还原历史,受到人们的吐槽,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值得人们去细品。比如清皇朝时期有两种极为精美的头饰工艺在清宫剧的妃子们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一种是绒花,一种则是点翠。

点翠的原材料和工艺繁复的程度远比绒花要大,而且点翠才是权贵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在公元18世纪初,乾隆的富察皇后在位时期,绒花头饰扭转了劣势的局面,一时间成为了宫女们最为喜爱和追捧的饰品。

要说富察皇后能成为乾隆皇帝一生的白月光,还是有原因的,除了她温柔贤惠,是一代贤后之外,她还提倡宫中节俭的作风。因为点翠和珠宝首饰实在是过于难得和奢侈,她就和乾隆提出以绒花作为首饰,并且以身作则。

在《延禧攻略》这部剧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富察皇后头上的绒花头饰和高贵妃珠翠满头的场景形成了明显的差别,这也是两人性格差距巨大的体现。这部剧中富察皇后的绒花头饰也并不是随随便便买的,而是专门请了“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先生做的。

今年,赵树宪先生已经在绒花的技艺上沉浸了48年了。“1973年,我进入工厂学做绒花,后来就把它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职业。”赵树宪先生回忆道。《延禧攻略》这部剧里面的头饰都是他根据故宫中收藏的绒花藏品原样“复制”出来的。

所有的19支绒花头饰,他花了一个月才做好,其中富察皇后头上的那支“摇钱树”他用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样精美绝伦的头饰使得即使富察皇后不带金银珠宝,不似高贵妃那般满头点翠,也显得雍容华贵,美艳不可方物。

赵树宪当时是全厂40多人中最年轻的人,那些老师傅们都毫无保留地将绒花的制作技艺传给了他。一开始是学最基础的“滚绒”,因为劳动强度大,一天要做七八百根绒条,赵树宪的手被磨破了也只能用胶带缠住继续做。

将蚕丝和铜条捻成绒条后,接下来的加工步骤成为“打尖”——依靠剪刀等其他工具对绒条进行修剪加工,变成各种形状。最后才是“传花”,即将已经“打尖”的绒条攒成各种花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精美的图案。

皇室之所以也会风靡绒花,则不仅是因为其花样繁多,色彩多种,不似真正的花容易凋谢反而是“常年盛开”,而且还有“荣发”的谐音,寓意祥瑞,所以才在宫廷中广泛被人接受。但是随着富察皇后的逝去,宫中争宠和风靡之风渐盛,绒花也就慢慢“凋零”了。

如今绒花的市场也面临着两百年前一样的局面,从上世纪初年开始,仅存不多的绒花市场又被逐渐兴盛起来的其他的饰品抢占,一晃好几十年过去,等到了赵树宪将绒花制作技艺练得炉火纯青的时候,很多老先生都已经先后故去,为数不多的几名传承人也没有生意来源。

戴春富就是这么一名还在坚持着的老匠人,今年他早已80多岁,原来和他一起制作和发扬绒花饰品的同伴们也一个个离他而去。2008年,江苏省评选绒花技艺传承人,戴春富是唯一一个,但是至今无人拜师学艺。

有幸的是2017年,赵树宪先生也成为了传承人之一,他也很感谢宫廷剧的热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和看到绒花工艺的精美,也带动了绒花的市场。他也很希望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清朝#绒花#富察皇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