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湘江呈“U”形蜿蜒流经株洲城区,全长38公里,沿线汇入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等8港,形成了城区“八港汇一江”的格局。
湘江,既是湖南的母亲河,也是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道。如何一河一策、因河制宜,加强湘江株洲段水环境保护,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成为了株洲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河长制”做深做细做实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株洲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河长制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总基调,坚持以河长履职为核心,以基层建设为基础,以河湖保护治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关键,以社会监督为支撑,积极探索“五化”模式,推进河长制“有名”“有实”“有力”。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湘江株洲段流域
推进基层建设标准化
标准就是方向,就是标尺。株洲市河长办制定了县乡阵地建设标准,配齐了“一办三长两员”,让基层建设有的放矢。按照“一河一长”原则,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河道警长,同时,向社会广泛招募民间河长。通过固定工作场地、专项工作经费、完备办公设备等举措,确保了河长制工作正常运作。截至目前,该市设立河长、警长5152人,招募民间河长5000名,拥有护河员、保洁员3375人,实现了“河长”全域全覆盖。
推进河长巡河履职规范化
各级河长“干什么”“如何干”?株洲市积极探索河长巡河履职规范化建设,通过推行“巡、治、考、报”河长职责四字诀,厘清了三级河长职责,确保巡河履职不走样,河长更换不断档。通过推行“看”“查”“交”巡河三步法、“APP+纸质”两同时等举措,避免了弄虚作假、纸面巡河、形式巡河,确保人人巡河有记录、整改次次有实效。
变为Ⅱ类水质的湘赣省级样板河渌水
推进河湖治理系统化
河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又要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对此,株洲坚持系统思维,“一龙治水”管到位,“一盘棋局”同推进,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水陆间一起抓,突出堵源头与治污染同步,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并重,把治水贯穿于绿色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针对“九龙治水”难题,该市通过机构改革“四办合一”组建了“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做实了河长办。
在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中,株洲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治污染、畅河道、修复生态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搬迁改造清水塘老工业区。2018年,清水塘老工业区霞湾港彻底甩掉了“牛奶河”“黑水河”“五彩河”帽子,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水质,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从2019年以来,株洲积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全力推进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建设,2020年,株洲市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推进河湖管护长效化
为确保河湖管护长效化、常态化,2017年起,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建立“4+1”联合执法机制和“4+1”督查考核机制,改各自为政、单独执法为综合管理、联合执法,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各类涉河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青山绿水。通过智慧河湖监管平台,把全市26条重点河流划分为620个网格单元,配备3000多名网格员,对网格内的河湖管护状况全方位不间断巡查,让河湖管护不留盲点。
积极履职的株洲民间河长
推进社会监督多元化
水环境好不好,群众才有话语权。株洲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民间河长的监督作用,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社会监督体系。截至目前,已成立的株洲市民间河长办公室共设立1支总队、15支分队,招募了5000名“民间河长”,营造出了共巡、共治、共享的“全民治河”工作氛围。(图文:尹洪波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