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常丰堤、范公堤,江苏为何有这么多的海堤?

2020-11-06新闻11

夏朝时的先人将先民所居住的土地划分成九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汉地九州,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最初的九州就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这其中的徐扬二州,就包含了今天的江苏省,也是本文的主角。

江苏的历史非常奇妙,南北分治似乎是它难以逃脱的命运的魔咒,起初的夏商周三代,苏北住着东夷,苏南却是吴国的地盘。等到了秦朝,长江以南属于会稽郡,长江以北却是东海郡。而等到东晋建立,又是长江以南属扬州,长江以北属徐州。

在统一的时代,江苏尚且难以逃离南北分治的尴尬局面,南北对立的时代了江苏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不管是南北朝、五代还是南宋时期,江苏都非常有默契的成为了双方的分界线所在,苏北属北朝,苏南属南朝,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直到1953年,才将苏北、苏南两个行署区和南京直辖市合并,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江苏省。

上图_ 清代江苏全图

如果去江苏旅行,就会发现江苏境内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就是遍地海塘,无论什么地方,总能找到和河堤或者海塘相关的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江苏省的情况非常有趣,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堪称一绝,东靠大海,境内又有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等大湖,其中太湖和洪泽湖更是中国名列五大淡水湖,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

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一方面让江苏人民从未有过需要担忧缺水这种问题的困扰,但在另一方面,也给江苏人民带来了很多麻烦,包括海潮、风暴、洪涝、决堤等等。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江苏人民天天都想着怎么解决水太多的问题,经年累月下来,自然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治水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要数海塘河堤的修建了。

上图_ 清代长江扬子江沿岸江苏镇江焦山

一、北齐时的江苏海塘

连云港有一家非常著名的饭店,叫做“东海名郡”,其实东海名郡一词就是对连云港的古称,由于连云港面向连岛、背靠云台山,本身又是优质海港,因此得名连云港,江苏省在史书中可以找到最早的关于海塘的记载,就在连云港。在《北齐书·杜弼传》中有如下记载“(杜弼)尝行海州事,在州奏通陵道并韩信故道,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

由于这位杜弼先生生于490年,死于559年,他在547年任中书令,兼任长史,在之后不知道多少年因事流放到海州(今连云港),在海州期间因为率领镇民对抗造反的东方白额有功而被任命为海州刺史,他老先生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了海塘。由于史书的记载不全,我们只能知道这一海塘的修建是在547年和559年之间。其功能是内引淡水灌溉,外防海水入侵。

上图_ 古人在沿海修建海塘的遗址

二、隋代的江苏海塘

《寰宇记》 卷22 有言“西捍海堰在县北三里,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城山,南北长六十三里,高五尺。隋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征造”“东捍海堰在县东北三里,西南接苍梧山,东北至巨平山,长三十九里。隋开皇十五年县令元暖造,外足以捍海潮,内足以贮山水,大获浇溉”

文中提到的“县”,指的就是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这两个捍海堰一个在海州北,一个在海州东北,都是隋朝开皇年间修建的。大概江苏人民深受这两座海塘的恩惠,以至于数百年之后江苏省盐城修建的海堤也被叫做“捍海堰”。

为什么叫做“捍海堰”呢?不在海边居住的朋友可能没有这种体会,海水倒灌带来的苦恼,并不是大海浪,而是盐水的渗入,一旦盐水渗入土地,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地区都难以耕种,在古代,大面积的耕地受灾意味着饥荒,是要饿死人的。对于沿海人民来说,滨海垦区的安危,是关系身价性命的大事,毕竟民以食为天。

因此,隋朝的元暖、张孝征两位县令修筑的堤坝被取名为“捍海堰”,正是有这样的寄托,希望这两道堤坝能像都江堰一样,为江苏人民带来旱涝保收的稳定的耕种环境。

等到海州到了宋朝时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当地县令的带领下修建了上百条河渠及堤坝。

上图_ 古代修筑海塘图

三、唐代的江苏海堤

说起当代的江苏海堤,最不能忽视的毫无疑问就是“常丰堤”,当时的黜陟使李承因为“心忧海潮侵袭”而下令修建堤坝,当时海潮侵袭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海岸边,梯台楼阁全被冲毁,沿海田舍被吞没一空,当地百姓生活困顿难以为继。面对这种情况,李承下令修建堤坝,最终修建起了北起盐城,南至海陵,长达142里的常丰堤。

其实这一堤坝修完之后李承是没有为它取名的,只是这一堤坝修好之后海边人民的生活一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堤坝之内“谷物常丰”,因此得名常丰堤。当然,也有百姓管它叫做“李公堤”。史书称常丰堤是“遮护农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

今天盐城市内有一小镇叫做“草堰口镇”,就是当年常丰堤用来泄洪的缺口,人称潮堰口,后来讹传为草堰口。

上图_ 范公堤本名捍海堤,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

四、宋及宋后的江苏堤坝

宋朝甚至至今江苏境内最出名的堤坝,其实是“范公堤”,这个范,指的是范仲淹,为什么不是常丰堤呢?原因倒也挺简单,常丰堤确实达到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但可惜其后的政府维护工作不到位,等到宋朝时期,每到涨潮的时候常丰堤已经是“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宋乾德年间,甚至有海潮冲毁村庄数百处的记载,实在是禾没潮底,人葬鱼腹,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当时范仲淹见到如此人间惨剧,心下不忍,上书建言,要重修海堤。此时他仅仅是盐仓监,也就是管理盐库的小官吏而已。有人说他是越职言事,范仲淹悲愤的回复到“老百姓都逃荒去了,我又如何收盐?这正是我分内之事啊”

上图_ 范仲淹(989年-1052年)

总之,在范仲淹的强力发声之下,人们开始修建堤坝,由范仲淹总管,期间由于母亲去世,范仲淹不得不离开当地,但在守孝期间,范仲淹多次写信给继任者,表示修堤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务必坚持,朝廷如有怪罪,他范仲淹一力承担。

因此,虽然堤坝最终是张纶修好的,但老百姓还是称呼它为“范公堤”。因此内水不致伤盐,外潮不致伤稼的范公堤,和范仲淹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的流传到当地人民的心间。

在范公堤之后,宋代及之后江苏仅史书可见的海堤修建就有狄堤、皇岸、桑子河堰、老岸、包公堤、姜公堤、李家堡堤等等,可见海堤对江苏百姓的重要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