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距离立冬仅有两天,三晋大地仍在丰收

2020-11-06新闻31

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申芯瑞 通讯员杨润德报道:11月5日,已是深秋时节,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稻田公园内的200亩水稻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收割季,放眼望去,金黄的稻田与蓝天、白云汇聚成一幅乡村振兴的丰收图景。空中俯瞰,融合三七分水、晋献嘉禾、桐叶封弟的唐风晋韵主题稻田画更是蔚为壮观。

金色的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来往穿梭,打开收割机的闸门,“稻流”喷涌而出,连绵不断。聚在陇上的稻农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与此同时,位于村中大槐树下的晋祠大米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望着刚刚流出还带着温度的颗粒晶莹的晋祠大米,村民陈变花高兴地说:“今年的大米最好吃了,我家闺女早早就把晋祠大米卖到浙江去了,没几天已卖了几千斤。”谈到收成,陈变花难掩兴奋,“今年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一斤能卖到10块钱哩。”

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有3300多年的种植史,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之称。四季分明的气候,黑色弱碱性有机土壤及低温恒定、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晋祠难老泉水,共同造就了晋祠大米质色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味香而甜的独特品质,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历代文人墨客更为晋祠大米留下许多千古佳句,“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更是凝结了晋祠大米造就的独特文化记忆、家乡的味道和舌尖上的乡愁。

今年以来,太原市晋源区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思路,以良种为核心,以良法为手段,以良田为基础,通过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晋祠大米提质增效。采取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施用有机肥等一系列措施;完善灌溉水渠、田间道路、收割机械等配套建设;聘请专家,科学进行田间管理;搭建线上线下供销平台,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晋祠镇王郭、北大寺、南大寺、赤桥、花塔等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先后复种晋祠水稻,在每亩1000元补助的政策引导下,今年东庄、长巷、索村等村集体新增复种达1000亩。截至目前,晋祠大米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喜人变化。

接下来,晋源区将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重塑晋祠大米品牌,开发晋祠大米符号价值。积极完成晋祠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组织开展春夏插秧、暑期游学、金秋共享丰收喜庆等活动,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境界,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使稻田公园更有魅力,稻作农耕文化更受欢迎,让晋祠大米成为太原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宁武莜麦秋收正忙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宁武县地处晋西北管涔山北麓,是汾河、桑干河的发源地,是典型的高寒土石山区。全县耕地面积65.5万亩,杂粮播种面积30万亩,其中莜麦轮耕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43%。

2017年,“宁武莜麦”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宁武县已建成莜麦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产量达到1260万公斤,占到山西省莜麦总产量的10%以上;培育发展起自主品牌为龙头的莜麦深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先进的食品加工生产线,研发制作出麦化罐头、饼干和燕麦片等系列终端产品,得到了省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今年10月16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作出决定,宁武县荣获“中国高原莜麦之乡”,这将对该县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日报客户端

微视频拍客曹建国

校对:何玉梅

#晋祠#大米#山西日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