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派抗金的岳家军平定钟相杨么农民起义?
历史上“湖湘”,一般特指以洞庭湖为核心的湖南。
湖湘之地虽然在历史时期远离华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常常被主流舆地文献视为“苗蛮”“荆蛮”之地,但实际上湖湘之地历史悠久、文明邈远。相传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中毒身亡最终“葬于长沙茶乡”,黄帝轩辕氏曾奏“钧天子之乐于洞庭”,尧舜之时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洞庭湖畔之岳阳。后来又有后羿斩巴蛇于洞庭,夏禹治水于湘、沅之传说,并留下诸多相关遗迹。
然而,随着战国末期南方大国楚的灭亡,自秦汉至南北朝隋,由于华夏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始终在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湖南因远离政治中心而日益被边缘化,长期被视为“三苗”“蛮夷” 之地,地域形象带有更多的“偏远”“荒蛮”化色彩。唐朝大量罪臣逐客流贬湖湘之地,其中包括李白、元结、柳宗元、刘禹锡、元稹、李泌、裴休等一大批文化政治名人。
入宋以后,宋人对湖南的这种地理区位的认知有了强化。北宋王朝政治中心虽然远在黄河中下游的汴梁,但重视对湖湘地区的统治,所看重的正是湖南控扼西南、岭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地位与战略意义。
靖康之难,北宋王朝告亡,中原地区沦入女真金人铁蹄之下,大量北方士女流寓湖湘,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湖湘文化的版图色彩。南宋立国江浙,华夏政治重心迁移东南,湖南成为南宋国家的政治腹心之地与赋税主要来源之地,也是南北交通枢纽,其政治、经济、军事意义又是唐与北宋不能同日而语,战略地位的提升也使得南宋对湖南的政治控制与军事守备格外重视。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退兵,谋偏安江南。时金军紧逼南下,宋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起反抗。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民钟相率先聚众起义,抗击溃兵游寇集团抢劫,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得鼎、澧、潭、岳、辰(今湖南澧县、长沙、岳阳、沅陵)等州19县民响应。
建炎四年(1130)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军队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四月,杨么立钟相少子钟子义为太子,自号大圣天王,重建楚政权。
建炎初年钟相、杨么割据的两湖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金人入侵湖南及杨么割据洞庭湖地区,给南宋王朝在生存与抗金战争上带来极大危害。南宋朝廷惊恐不安,对钟相、杨么起义,南宋朝野上下无不视为心头大患,先后派遣王夑、李纲等率军镇压均失利,最后改派岳飞率岳家军平定。
湘湖地区是南宋财税主要来源地之一,杨么割据洞庭之后,首先给南宋抗金造成军需粮饷的困难。湘南一带,平时“转运使每岁于鼎州拨支钱七万贯”,杨么将湖区占领之后,“辰之岁计不行,支拨止于鼎州支钱四千五百贯,自是官兵俸给日竭”。又如国家主要税收之一的盐运,“时杨么扰洞庭,淮盐不通于湘湖”,致使“漕计大绌,无以备边”。至于鼎州一带缺粮就更严重了:“时鼎止诸县,大半为贼所据。赋役绝少,米贵,升值二千,而养蔡兵颇众,军粮屡竭,有五日才给糯米一斗,军人鬻妻子以自活。”战争年代,“养赡兵将,钱粮为急”。上述情况,势必给岳飞为首的南宋抗战派恢复中原的宏图大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岳飞镇压杨么对湘湖一带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史载“湖北平,(岳飞)即募民营田,给以牛种,假之口食,分任官吏,责其成功。又为屯田之法,使戍伍兵战之暇,尽力南亩。行之二三年,省漕运之半。”又有记载说:杨么被镇压之后,“制置使岳飞言,水寨愿归业者二万七千余家,诏州郡存恤之,无得骚扰。”故张浚在给赵构的奏疏中说:“潭、岳、鼎、澧、荆南归业之民,其田以为他人请佃者,以邻近闭田与之,仍免三年租税,原无产业,愿受闭田者,亦与之。”
平定杨么后,岳家军在湖区进行军垦,即营田与屯田。绍兴五年(1135年),“募民营田,又为屯田”,“流亡尽归,田野日辟”。史载到宋孝宗淳熙年间,“鼎澧地接湖南,垦田犹多”,“未问府县,人民生齿,安居乐业,繁伙熙熙。至如龙阳上下沚江,乡村民户,无虑万家,比居连檐,桑麻敝野,稼穑连云,丁口数万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的事实,也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恢复湖湘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视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