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老北京饭庄的生意经,看看人家是怎样和气生财的

2020-11-05新闻23

原标题:老北京饭庄的生意经,看看人家是怎样和气生财的。

昨天跟您聊了聊如今买卖家儿的“豪横”,告博主、骂顾客,一言不合就说人家是穷13,买不起就别动,愣把顾客往外哄。咱们国家不是有句流传已久的话吗?叫和气生财。其实现代人不是不懂,而是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昨天聊的够多了,今儿就不多说了,那就说说过去的事儿吧!多年前我有个朋友,他们家祖上好几辈儿都是开餐馆儿的,平常坐一块儿闲聊,我这人又好打听,搭上他也爱聊,于是就听了不少这里面的逸闻趣事。今儿就以老北京的餐饮业为例,挑那么几件事儿念叨念叨,聊聊老年间的生意经,看看人家是如何做到和气生财的。

首先来说,一般大饭庄的门口都要站个伙计,肩膀上搭条毛巾。用过去的行话讲、这叫“瞭高儿”的。您别小看这个职业,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也许有人说了:“不就是站门口招揽顾客吗?那条毛巾就是为顾客掸土的,不就这点儿事儿吗?”可没那么简单!过去确实土路多、尘土大,尤其一过车,暴土扬长的;饭馆儿的伙计一般都在肩膀搭条手巾板儿,跑堂儿的那条是客人落座之前擦抹桌椅的,不脏他也擦,为的是显干净;而瞭高儿的伙计,手里有时候会拿个布掸子,那才是为客人掸尘土的;肩膀上的毛巾一般用不上,就是个标记,要不你往饭馆儿门口一站,谁知道你是干嘛的?以为你就是在这儿望天儿、卖单儿呢!

干这个首先得嗓子好,说话清楚,嘴儿还得甜。他们有一项“绝技”一般人比不了:就是眼尖、识人、记性好。眼尖就是说你得在大街上一眼看出谁是“找饭辙”的,好往里让;识人呢?可不光是“人看衣装、佛看金装”那么简单,瞧您穿绸裹缎儿的就热情,穿的不好就爱答不理儿?都说过去的商人势利眼,其实真不是那样儿。做这种买卖不求一夜暴富、求的是细水长流。一桌酒席挣二百叫钱,一碗面条儿挣两块就不是钱哪?靠着仨月不开张、开张吃仨月?那不是开饭馆儿的,说难听点儿:棺材铺才那样儿呢!开饭馆儿讲究个人气儿,所以您来吃酒席是主顾,进门来碗素面也是主顾。前些日子有个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叫《老酒馆儿》不知道您看了没,牛犇老爷子扮演的老二两,每天就是二两薄酒、还自己带咸菜,掌柜的一样热情招待,挺真实的;

所谓记性好,比如说附近住着几位有头有脸儿的人物,别看没照过面儿、没打过交道,但他通过观察、包括跟街面儿上的人打听,他全能记得住并认得出来。一旦这位打这儿过、有要吃饭的意思,他马上过去请安、打招呼,比如:“这不是赵二爷吗?”“你认识我?”“瞧您说的,可着四九城儿谁不认识您赵二爷呀?怎么着?您用饭哪?上我们这儿来吧!”然后给您介绍介绍菜品,什么都有、如何得味之类。您琢磨,哪儿有不爱听奉承的呀?这顾客不就揽成了吗?即便人家不进去,这也就算认识了,以后碰面儿他老跟你打招呼,你好意思老不进吗?起码儿会让您产生印象,下回下馆子没准儿第一个就想起他,这也算广告效应。还有,也许这家饭庄您就来过一回,在这儿请客吃饭,就这一回他就能记住,甚至连您上回吃的什么都记得清楚,这就厉害了。

好比您又跟俩朋友上街吃饭,伙计老远就跟您打招呼,他这么说:“呦,这不张三爷吗?怎么着,又请朋友吃饭哪(注意这个又字)?上回您请客就是我们这儿,我记得您最得意我们家的扒海参,怎么着?今儿用点儿什么呀?”他这么说话,第一、给您长脸;其实谁家天天吃大饭庄啊?天天点扒海参哪?您就来过一回,可他这么一说,仿佛跟您很熟,您常来消费,是这儿老主顾,显得您家里有钱,在朋友面前也显得有面子。第二,您“又”请客,说明您上回吃的扒海参,这回您能点次的吗?他不是能多卖钱吗?即便今儿是别人请客,八成您也会说:“就这儿吧?这儿我常来,味儿不错。”生意一样能做成。当然了,开饭店难免有纠纷,菜不得味了,上菜慢了等等,所以一般的店家,如果您点的多了,都会赠送您一道菜。可送是送,但不能说送、不要钱。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瞧不起谁呢?所以这叫敬菜,一方面回馈老主顾,另一方面、有点儿小毛病让您多包涵。

要是您投诉某个伙计态度不好,真较起真儿来,首先掌柜的会过来跟您赔不是,然后当您面儿让伙计卷铺盖滚蛋。这就开除啦!其实呢、前门儿出,后门儿又回来了,下回吃饭上菜的没准儿还是他。也就是说不一定真开,为的是让您消气儿、脸上好瞧,充分的给您面子。如果出现卫生问题呢?好比您吃出个小生灵,他不会马上承认,会来事儿的一般这么说:“这是特为您单加的佐料儿,没想到您看不上。也难怪,您老是贵人不食贱物,要不您赏给我得了。”然后趁您不注意,他搁嘴里了。您觉得恶心吧?这是策略,这叫“销赃灭迹”,没了证据,打官司您都没法儿打。没准儿顾客也嫌恶心,就没心思跟他计较了。而且一上来他先捧您,说您是贵人、不食贱物,他可不说这东西压根儿就不是吃的。您要是不结账,站起来就走,他绝不拦您,毕竟理亏,损失几个饭钱,且比碰上脾气大的掀桌子、砸店强多了。

也许有人说了:老北京的大饭庄多是有靠山的,还怕打架?这话倒是没错儿,尤其清朝,朝廷有规定,旗人不得经商。但有的不满足于那点儿铁杆儿庄稼,就背地里做生意、开饭庄的居多。自己不公开露面,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过去北京数得着的大饭庄,很多都是这情况。确实不怕打架,连掌柜的带伙计、做饭的、切菜的、帮厨的好几十口子,打起来一般人也讨不了便宜。但分怎么打,占理行,好比您吃饭不给钱、还耍横儿,现在的词儿叫“霸王餐”。那人家把您打一顿、踹出去,您也说不出什么。到衙门打官司都说不出理去!弄不好还得挨顿板子。过去干什么有什么规矩,要是开饭馆儿的坏了规矩,确实是您理亏,那人家不给钱、矫情起来人家砸你的店,你也没脾气。那年头他讲理您知道吗。那现在就不讲理了吗?这您还真别抬杠,如今还就是没地儿“说理”去,现在都讲法。

不信谁吃饭不给钱,您只能选择报警,警察没来之前矫情起来您也不敢动手儿,您打他一个试试,回头饭钱要不回来,没准儿还得赔不少医药费。再说了,您别忘了老北京是天子脚下、帝王之都,做官为宦的、王公贵胄、皇亲国戚多得是,也许饭店的后台是个贝勒;您敢保证这位顾客的堂兄弟的二舅不是个王爷吗?所以说,能不打架就不打架,因为一旦打起来其他顾客全跑了,损失更多。而且过去人口流动小,做买卖指望的是回头客、老主顾,如果出点儿不好的事儿,商家会尽最大努力和平解决、免伤和气,损失点儿钱都不要紧,得顾及自己的声誉,因为一旦口碑下来了,必定影响生意。这是过去买卖家儿生意经,说白了还是那四个字,叫和气生财。

“告博主”、“骂顾客”,如今的买卖家儿凭什么豪横?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