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召开,和县作为典型代表县作交流发言。
农村道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色。近年来,和县将“四好乡村路”发展作为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一环,多点谋篇,交出了斐然的“成绩单”:先后获评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2019年,“花月大道”获评“全国美丽乡村路”之一,境内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0公里,等级公路占比达99%;2020年9月,“第二届全国美丽农村路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当地举行……
成绩单的背后,是该县党政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等多门“学科”共同发力的结果。有顶层设计的全局谋划,也有基层落实的“绣花功夫”,才把一条条美丽乡村路,“绣”成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科技支撑 数字养护来“加成”
“这条路是我们县的最美乡村路,守好它是我的职责。”每天早上,何忠道都会骑车在西埠镇“最美廊道”——丰乐古道开始一天的巡查。何忠道是和县和县西埠镇的退休村干部,也是一名老党员。由于对当地情况熟悉、群众基础好,退休后,他被当地新民村返聘为道路专管员。每当发现有路面损坏或其他安全隐患时,他就会用手机拍下,并上传到一款名为“路路通”的App。
使用掌上APP掌握各条乡道情况,是和县“四好乡村路”建设的一大创举——由乡村道路专管员日常巡查,通过手机拍照或输入巡查日志,将数据统一收集,问题立即上传,各镇便能第一时间掌握、处理公路养护情况,实现了数据精准共享和进度及时跟踪。
“第一次培训还有点糊涂,第二次有专人手把手教,就明白了。”何忠道说。为让道路专管员们熟练使用移动终端,该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在上岗前会对他们进行数次岗前培训。现在,何忠道已经能把这款App“玩”的很溜了。
“我们的道路‘专管员’,一般就是招募当地人,吸纳难就业者他们实现就近就业。”和县交通局局长李家胜介绍。今年以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该县共招募乡村道路专管员45人,其中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专管员按照每人约30公里管辖范围,实施日常路况巡查、隐患排查、灾毁信息上报,制止并报告侵害路产路权行为,协助职能部门现场执法和涉路纠纷调处。
科技的加成,不止在专管员手头的设备上。围绕治超非现场执法、“两客一危”监管等业务,和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车脸识别系统,用机器替换人力,通过北斗定位和大数据运用比对,一键生成源头管理、车辆违法、路段运行等情况报告,精准查处违法车辆。去年以来,共有效抓拍设备未能正常识别和各类故意遮挡车牌6520台次,实施非现场处罚超限运输违法案件658起,用“数字化”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养护防线。
融合发展 “颜值”文章做得妙
行驶在和县西埠镇丰乐古道,犹如置身山水画卷之中。17公里的沥青路如练如带,串起周围醉人的美景。水平似镜,远山若黛。
十多年前,在西埠镇山里塘村,流传着“有女不嫁山里塘”的说法。由于交通运输难,这个四面环山、泉水清澈的村庄,一直处于“人往外处走”的状态。“丰乐古道建成后,就有四家苗木花卉企业,果断加大了投资规模,还有企业要在这谋划田园综合体。”和县西埠镇人大主席倪明军介绍。
“路修好了,那些搬离山里塘的村民又回来了。”原来三米宽的砂石路,成了6米宽的沥青路,两边还增加了10米宽的景观带,种植各类景观植物,经常有游客过来徒步或骑行。山里塘村村长唐朝友说:“已经有村民反映,要趁热打铁,开个农家乐了,生意肯定不赖。”
一条路的发展,带来一个村的变迁。环境美了,人才、企业、资金等要素也云集而来。为实现乡村路附加值最大化,和县创造性地将生态优势与之挂钩,围绕“交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美丽乡村路”,开展绿色长廊建设,实施路肩复土,两侧绿化,推动路域环境全面提升。
路域“颜值”的提升,还需强有力的执法保障。近年来,和县整合治超、运政、路政、交警、城管等多部门执法力量,形成县、镇、村全覆盖的道路交通执法网络。去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执法480次,完成公路巡查里程4.5万公里,路域环境整治不断加强,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对4起侵犯路产路权,6个环境污染情况,开展专项整治,拆除占路违规建筑12个,清理路域污染物570吨。在农村道路两侧,划定建筑控制区,设置2360个公路建设控制区管理界桩,确保公路畅通安全。
用数据说话:目前,和县围绕农村公路,共创建2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3个美丽乡村;2019年共接待游客33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7亿元。成功实现了“修一条公路、造一条景观、美一个乡村、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有效促进了农村公路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
上下联动 致富之路修上门
在和县乡村主要干线公路上,随处可见“路长制”公示牌,明确有各条路线的名称、路长及专管员姓名、职责。和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三级“路长制”,由县、镇、村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级“路长”,158人负责268条路,有效加强路域环境、路产路权等综合管理。
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巡查上,该县整合镇村力量,建立起三级路政管理体系,实现路政管理网格化,确保农村公路巡查全覆盖。
“每天早上都有护路员和清扫车过来清扫。虽然我家就住在路边,但是环境也是好的很。他们都来帮我们打扫了,我们没理由不把自家门口打扫干净。”家住西埠镇徐和村村民何忠华说道。
把路修到家门口,是和县优化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的又一举措。今年4月以来,和县组织开展农村“组组通、户户通”(以下简称“组户通”)硬化路工程建设,并在全县11个贫困村244个自然村率先开展工程建设试点,打通了农村公路的“神经末梢”。
“‘组户通’,就是村级道路畅通工程的扩面延伸,让村内循环更加畅通,群众生活更为便捷,就是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布局谋篇。”和县发改委主任李善介绍。
在香泉镇新建村的小沙自然村,78岁的贫困户张继新尝到了“甜头”。“以前在种点水稻,一下雨搞不好就淹掉了。”张继新回忆。由于前期交通不便,小沙村原先只能发展抗风险能力低的水稻种植。因为地势低,靠圩区,汛期水稻种植很容易发生涝灾:“原来的田亩,是给人也没人要。”
“组户通”入村后,通往张继新家田亩的路变成了通达的水泥路,小沙村也成功地引进了石杨镇一家万陈家庭农场。村里发展起了稻虾养殖。今年,张继新不种田了,他把自己的3亩多的地和养鸭塘流转给了该农场,光是转包费就拿到了8000元。上半年,他和村里好几人一起去农场“应聘”起虾,做些收网分拣的工作。“我的工钱是130元一天,每天骑个电动三轮车几分钟就能到园区,好得很。”
现在,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张继新的家门口。脱贫路宽了,致富路也近了。小沙村的土地租金,从300元每亩涨到了450元一亩,土地流转费一年便达到2万,给村集体收入增长了1.3万元。另外,该村村委会还以合作社形式入股了农场10万,一年分红达到了8000元。
从鸡笼山山麓到香泉湖畔,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农庄,曾经的崎岖山路,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坦途,一幅和县版“富春山居图”跃然纸上,新时代的和县农村处处勃勃生机。 (郭彤彤 夏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