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江海,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合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一体化发展迈出了铿锵步伐,激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省会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之后,合肥市持续发挥核心城市的关键作用,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一池春水”。今后,合肥还将继续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交通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渐行渐近
11月3日,“合肥轨道”公共服务APP累计注册用户突破300万,二维码乘车日均进站超24万人次,成为目前轨道支付的首选。此外,长三角区域地铁城市二维码过闸互联互通用户已逾255万,日均使用量超过2万人次。
为助力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还狠抓工作落实,已实现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温州6个城市轨道交通二维码手机扫码过闸“一码通行”,长三角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地铁扫码乘车互联互通的城市群。
6月底,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南段正式运营,合肥到杭州最快只要2小时。“十三五”以来,合肥“时钟形”高铁枢纽进一步完善,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71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375.4公里,铁路网密度588.6公里/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共建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合肥市还在不断畅通沿江和省级高铁大通道。当前,合新高铁、巢马城际、新合肥西站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当中,开工指日可待。有序推进的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项目,将强化长江经济带沿江东西铁路大通道能力。
轨道交通的发展,只是合肥市深入融入长三角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合肥公路骨架不断完善,以合肥为中心,覆盖市域、辐射城际、连通苏浙沪的公路网正在形成。目前,合肥公路总里程达2.1万公里,公路密度达183.61公里/百平方公里。
在水运方面,合肥市还将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港航协同发展,参与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推进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在航空方面,接下来,合肥市将以新桥机场为依托,加强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人才 各路“千里马”在一体化中竞相奔腾
发展高质量离不开人才高层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离不开人才大格局。近年来,合肥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持续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投入真情实感和真金白银,努力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10月29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合肥开幕。这次峰会吸引了各路“伯乐”,他们要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展示自身企业的特长和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征程上寻找更多“千里马”,以便今后更好地策马奔腾。
今后,合肥市将推进与长三角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在人才认定和待遇享受、公共服务、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探索实施“双跨双享”政策支持,促进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
同时,积极参与发布长三角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办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会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进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主动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促进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创业。
科创 “两心同创”带来更大发展新机遇
今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范恒山表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同时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明显的区位为合肥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除了区位优势,如今的科技创新优势也让人羡慕。范恒山认为,当前,合肥市是全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在合肥有一大批重要的国家实验室,还有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这些都让合肥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范恒山看来,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合肥市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做好统筹规划,抓住科技创新的重心和新型产业发展迅速的亮点,巧妙运作,来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范围内,目前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个在合肥,一个在上海。为此,接下来,合肥市将继续推动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共同推进联合研究基金设立运行,探索推进规划、管理、设施、项目、平台、人才的联动,促进管理方式互通、创新模式互鉴、科技攻关协作、成果转化协同。
同时,合肥市还将坚持提升拓展和开放共享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促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实现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用户、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设施运行水平和效率。
另外,支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互建共建各类研发机构,积极争取长三角优质的研发类功能型平台落地建设,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院、浙江之江实验室等一批知名机构在肥建设分支机构。
产业 协同发展收获更多共享新成果
6月20日,合肥优质生态龙虾及虾稻米、龙虾加工品等产品“组团”亮相上海。当前,合肥市养殖的龙虾近60%销往了长三角地区,市内各规模龙虾基地与上海、南京、常州等国内大型龙虾交易中心也长期合作。合肥小龙虾在长三角备受青睐,只是产业发展受益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典型。
去年,安徽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工程。其中,前3个集群在合肥。在合肥,目前已拥有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5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挂牌园区,园区内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接下来,合肥市也将依托合肥丰富的优质创新资源,加速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引进更多沪苏浙新兴产业主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携手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同时,不断深化瑶海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物联网)、肥西生物医药合作示范园、合肥上海产业园、安巢青浦工业园、蜀山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园区。
另外,合肥市还将支持相关县(市)区、开发区与上海临港集团、苏州工业园、宁波舟山港等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推动产业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化配置和双向流动,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模式。圈起“你我他”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春水”
9月16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拥有第一批215家会员,联盟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各项难题,提升合肥都市圈自身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为目标,将共同推动合肥都市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这个“朋友圈”迈出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合肥都市圈注重共融发展,一体化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合肥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2340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六成。
如今,合肥都市圈既是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又是安徽省“一圈五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合肥都市圈涵盖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蚌埠市8市。
规划共绘稳步实施,交通共联不断完善,产业共兴深化拓展,环境保护共同推进……如今,合肥都市圈已成为安徽省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综合实力最强、开放性最高的区域。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朋友圈”已经成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最强劲引擎和最有力支撑。
这个朋友圈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大。下一个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城市会是谁?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当前,铜陵市正在就加入合肥都市圈开展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而合肥市相关部门已明确表示,对铜陵市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表示欢迎。
各种政策的密集出台,也加速了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步伐。2月,《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印发;3月,《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发布。未来,这个朋友圈将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记者方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