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利,中共党员,高级教师,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教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就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断激励学生成长的信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视生若子,严谨笃学。他注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连年参加全市统考命题工作,培养出大批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的优秀学生,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潍坊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潍坊市中小学十大党员品牌教师”“坊子区优秀班主任”“坊子区师德模范”等表彰奖励,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老师,如果您能够桃李满天下,那么天下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会有一颗想念您、感激您的真诚的心。”这是潍坊四中的李国利老师在教师节时收到的一个短信。作为潍坊四中的一名优秀教师,他始终用自己的真心,践行着“桃李满天下”的梦想,他用爱心点灯,努力照亮学生的前程。正因有学生的爱戴,他每天忙忙碌碌不觉累,辛苦付出不觉苦。
高度负责 默默奉献
很多人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只有做过教师的人才真正能体会到其中的辛苦。教师的一生,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也不像商人,卖了商品,收获金钱……古语曰: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可选择了教师你就必须要选择奉献,选择付出。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他始终怀揣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生怕因为自己工作的失误而耽误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份责任,他总是反复地研究每一节课,不放过学生可能有疑问的任何细小问题;认真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批注中有所收获。更是因为这份责任,他不忍心看着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因为这份责任,作为班主任,他每天坚持早上六点钟起床,陪学生上操,看学生自习;每天中午穿梭于各个宿舍,催促他们按时休息;漆黑夜幕下,还常常撇下自己的孩子,打着手电去宿舍督促学生晚休。
曾经同一个办公室的高海燕老师感动于他的奉献、感慨于他的付出,曾情不自禁地撰文《敬业奉献,热爱教学的楷模——李国利老师小记》,文中写到:
有天中午到办公室太早,结果没带钥匙,转了几下把手,门竟然开了。映入眼帘的是李主任厚厚的眼镜片下泛着红血丝的双眼。
“没回家啊?”“查完班就很晚了,下午还有第一节,就只能在这趴一会了。”“你一个周能在家吃几顿饭啊?真是以校为家了啊?”“差不多,这两天快忙死了,值班,还有几个东西没写完,总是没有时间睡觉。”……
每次有事情打他的电话,一般都是正在通话中。记得有次问过他每个月打多少电话,他说一个月最多的时候1600多个。往往见到他最多的形象就是,满头大汗的进了办公室,说着“我下节还有课,还有个什么事,你去做什么去”,一边电话又响了接电话的样子。
难怪他的空间里学生总这样留言:责任感强、敬爱的老班记得休息、老班不许累坏了自己……
记得他在《一切的成长都开始于热爱》一文中说:“从毕业开始我就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每天在办公室、在家,一有时间我就钻研课标、教材和试题,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坚持每天与学生谈话交流,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市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每年参加全市统考的命题和教材编写,这些就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或许有人会不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可跟他共事过的老师确信,他办公桌上摆满的书籍,讨论起问题时独到的观点,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为教学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确信,说起李老师教他们时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离开了四中,他们还感动于李老师的关心、惦念。
他还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物的示范作用,带动老师们一同成长。作为潍坊市中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人选、坊子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学校先期上课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带动年轻教师成长,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提升,多次讲授全市公开课,在全市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陶行知有一句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就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工作,爱着自己的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细致入微 以情动人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李国利老师深知这一点的重要。工作中的他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却用自己的细致入微打动着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很少严厉地批评过谁,说话总是很客气的,对学生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调皮的孩子听了也会难过的掉下眼泪,因为他们知道李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说到爱孩子,李老师真的是在用他的爱心、他的热情去接近孩子,感染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他会及时安慰他们,直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他才安心;当学生们在处理同学关系发生冲突时,他会耐心听孩子哭诉,然后慢慢帮助他们的分析,开导他们,直到孩子们心中的乌云散开了,他才肯罢休。
2009级,有个学生叫于远(化名),平时很少与其他学生交往但攻击性极强,在宿舍里不遵守宿舍纪律,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在教室里常顶撞任课老师,搞得全班不得安宁。为了驯服这匹“野马”防止不遵守纪律这种“传染病”的扩散,李老师多次牺牲休息时间与他谈心,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一直我行我素。后来,李老师了解到他的叛逆,是因为父亲过激的教育方法。一次,李老师照例去查晚自习,他不在,同桌说他病了还在宿舍,李国利老师马上跑到宿舍去看他,手一试发现他发烧很重,就立刻打电话叫上一个同事开车陪他去了医院,交费、检查、打点滴,半夜才回到学校。第二天一早,李老师先在自己宿舍给他煮了一碗方便面加了两个荷包蛋,然后送到他的宿舍,催他快趁热把面吃掉,第一次,从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了乖巧。这一件事后,他看老师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于是李老师找了一个时间,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认真听他的倾诉。从那之后他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为了保护这“星星之火”,李老师让任课教师常常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答上来给他鼓励,答错了也不要批评他。一天天的帮助鼓励,反反复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一路提升,最终考上了大学。
李国利老师,就像和善的兄长一样,以他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孩子,以他细致入微的关心帮助着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了高中生活的快乐,同时,也用他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真情爱戴。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听见他咳嗽,一下课就会争着给他杯子里倒满水;因病住院时,更有学生偷偷跑到医院去看他;每到开学初,总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到学校跟他告别,帮助他搬办公室;平时,也常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发信息、打电话向他倾诉困惑,分享喜悦……
这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中所包含的那种尊重、信任与感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作为教师,虽是平凡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在人生的沙漠里播种绿洲,在生命的童山上播种花草,在社会的沃土中播种希望。
因材施教 优生优培
每一个教师都想“集天下英才而教之”,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英才,再说,一个学生就算是有英才的潜质,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培养。如何就现有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拔尖,这是四中每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他带过资优班,也遇到过“问题学生”,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生源,李国利老师都能奉献一片真心,因材施教。
他没有因为尖子生考学有把握、学习不用人操心而忽略他们,而是给了他们足够的关注。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引导他们不断完善。夯实基础,形成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宏观控制,保证学生找到的学习路径是正确的,保证课本、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数量和质量,时间的利用率等等。同时,他更没有忘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他可谓“呕心沥血”,不仅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他们鼓励,更会在课堂上时时关注他们,用最简单的问题点燃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用最具鼓励性的语言表扬他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让他们充满信心地备考。
记得有这样两个学生,刘丽华和杜文敏,刚接手那个班时,李老师就发现两个小女孩有些自卑,都喜欢坐在教室的一角,很少跟人嬉闹,没事就在本子上写点什么。为了唤起她们的自信,李老师利用一次又一次批作业的机会给她们鼓励。发现她们两个有写作的爱好,就跟语文老师商量,通过各种渠道让她们找到自信。有一次作文,她们分别写了母亲与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爱,感情真挚,文笔很美,李老师就跟语文老师一起帮她们修改,后来又鼓励她们大胆投稿,帮助她们多方寻求发稿的杂志,还把她们的文章一篇篇地打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后来,她们的文章《爱在灯火阑珊处》《那雪下了一个冬天》在《语文报》上先后变成了铅印版,两个人久潜的信心终于绽放,最终考入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育的根在教师的功底与素养。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严谨笃学、共同发展,是他恪守的教育理念,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一年又一年,杨柳枯了又绿,学生来了又走,李老师却始终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他“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他事无巨细地为学生着想,任劳任怨地为学生付出。不仅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做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做他们的引导者;他不做“居高临下”的老师,而做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他让心与爱一起走,做一个用爱心点灯的人,用光照亮学生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