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江苏省北部这个县被称为帝王之乡,但是为何明清时期却要五迁县治

2020-11-04新闻32

如果看中国地图,会发现江苏省西北角呈突出状,伸入到了安徽省、山东省之间,被安徽省淮北市和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所环绕。在这一区域有江苏省徐州市所辖的两个“单”字县:丰县、沛县,两个县名组成了“丰沛”的词语,这个词语一般是形容水量充足,但在古代形容帝王的时候比较多,因为这一带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比如金代元好问的 《读书》诗:“丰沛帝乡多将相,莫从兴运论人材。”清朝张玉书《谒项王庙》诗:“君不见下相城头望丰沛,樵歌暮上歌风臺。”

沛县的地理位置

虽然丰沛是帝王之乡,但是由于“丰沛”还和形容水量有关,也就造成这两个县频频受到水患的侵袭。再加上其他原因,沛县在明清时期曾经有五次搬迁县城,其中三次与水患影响。

据《沛县志》记载,沛县位于“黄河下流,冲蚀激射,夷陵断岭,沙漫土淤,率以为常”。

清朝以后的沛县迁治

沛县第一次迁移县治是在明初,乾隆《沛县志》卷一《舆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迁县治”。明初沛县无城墙,知县费忠信将县治从泗水东岸迁于“泗水西浒”。此后泡水长期冲击沛县县治,“泡水贯沛城,其来久矣”。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治想搬迁到新的治所,但因为 “筑城、迁学二役一时并举”工程量太大,没有实施,反而由知县周泾于嘉靖二十五年在泗水西岸的原县城基础上建起了砖城。

乾隆《沛县志》的沛县县城

乾隆《沛县志》上的沛县全域图

但是因黄河水患不断冲击县城,毁坏城垣,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连续三年黄河水患的影响,沛县县治搬迁的呼声特别强烈,但是最终因为知县的反对,认为因为水患已使百姓十分困苦,迁治无疑会令他们雪上加霜,没有迁移成功。只是在旧县城的基础上把城址垫高,减少水患影响。

第二次想迁移县治还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为自隆庆元年之后的水患不断想把县治迁移到“戚”,即今天的栖山镇,因有戚山,地势较高。最后还是因为花费太大,在旧县治“迁于城北隅”,距离旧治二里许加固了一下城池,躲避开洪水“意思”一下而已。但是不管怎样,迁治也算是稍微进行了一下。

民国时期的沛县县城

民国时期的沛县全域图

真正大规模的迁治是于乾隆四十八年,这已经算是第三次迁移县治,知县孙朝干将县治由城北隅西迁至栖山。《高宗实录》卷1177乾隆四十八年三月戊申记载:“又谕曰:江南徐州府属之沛县,连年因豫省黄水下注,被淹最重。……但沛县当豫省下游,地势低洼。现在仅能涸出基地,亦必重新修建。因思欲使闾阎永远安堵,不得不酌筹迁移。为一劳永逸之计,自应照豫省仪封考城办法,于沛县境内各乡履勘高燥地方,建立城垣。”又卷1184庚子:“又谕:沛县移建城垣一事,前经萨载查勘,于旧城西南三十里之戚山,地势高爽,堪以改建,岁内自可办理完竣。”栖山即戚山位于“城西南三十里”。 这个地方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准备迁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进行完毕。

上世纪60年代末的沛县县城卫星图

第四次因水患迁治在咸丰元年,因“河决丰县蟠龙集,沙淤没栖山县治。是年迁治夏镇”。知县景步逵将县治由栖山迁往夏镇。夏镇城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新河西岸”,微山湖东,今天已经成为微山县县城所在地。因夏镇地处沛县与山东滕县交界,并且“夏镇二城,跨运河,南城属沛,北城属滕。夏镇圩在二城之间,圩内滕、沛界犬牙相错”,作为县治并不理想,早在乾隆四十八年也曾考虑迁治于此,后选择了位置更好的栖山。但是在咸丰元年已没有另的选择,无奈把县志迁到这里。

十几年后的咸丰十一年三月,捻军攻陷夏镇,人民死伤极惨,沛县县治进行了第五次迁治,把县治迁回旧治大桥寨,即明代旧治城北隅所在。

就这样在明清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沛县这个帝王之乡就进行了五次迁治,而其原因则是洪水和战乱。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乾隆#沛县#帝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