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即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以前,尿毒症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但现在,尿毒症不但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
在临床工作中,肾病科的同事接触到了很多越来越年轻的尿毒症患者,他们有88年的、有92年的,还有94年的。这些年轻患者大多没有家族史,病因各不相同,所患的肾病也都比较常见,例如IgA肾病、膜性肾病、药物性肾损伤、RPGN、糖尿病肾病等等。其中,让人叹惋怜惜的有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高二男生小李,本身生活在一个富足、幸福的家庭里。母亲是公务员,父亲是国企高管,职位都不低。因父母工作繁忙,大多数时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老人对孙子有多疼爱,可想而知。从小到大,爷爷奶奶均致力于将各种各样的补品投喂到孙子嘴里。十几年来,小李每天要吃1斤核桃、半斤红枣、4个毛鸡蛋、2杯牛奶、2碗参汤、5勺黑芝麻;每天还要喝黄金搭档、生命1号;更夸张的是,每月还要喝一次甲鱼汤,每半年还要吃一次胎盘;日常时不时吃点野猪肉、野鹿肉、野兔肉之类的野味……
因没有明确的证据,暂且不提小李的尿毒症到底是否由“补品”导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长期高蛋白的饮食确实会给肾脏带来极大的负担,引起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临床上,医生们也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出现尿蛋白乃至肾病的情况,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高蛋白饮食导致的。
本案例的小赵,来自一个偏远山村的穷困家庭,自从月经初潮到现在一直都有痛经的困扰。因为家庭贫困,医疗条件落后,小赵从来没有获得过正规的治疗。一直长期喝着一个乡野大夫开出的民间“中药土方”,成分不明、作用不明、来历不明,小姑娘坚持喝了6年。最终等到家里人终于带着小赵来到大医院进行诊治时,小赵已经发展到了尿毒症,而且已经失去了肾穿刺的机会,连肾脏病理类型也无法判断,只能开始透析治疗。
临床上,还有一个群体是尿毒症的高危人群,就是妊娠人群。她们可能原发病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哪怕病情不允许,仍然铤而走险、坚持妊娠,最终导致尿毒症。
我们都知道,女性在妊娠时,对身体各项素质都是一个考验。其中,对于肾脏来说,需要承担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产物,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尤其在妊娠时,身体本身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应激状态,内分泌、代谢、免疫状况也不同于平常,更容易出现崩溃。许多年轻的女患者,如果肾功能已经受损,医生通常都是不建议妊娠的。更何况,如果发生了肾损伤,许多代谢产物会出现排泄障碍,不但对母体有危险,一些毒素也会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对胎儿造成伤害。
其实尿毒症的发生发展是逐渐进行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开始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尿毒症早期,常会先出现食欲不振、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出血、贫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类表现最为常见。尿毒症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人体代谢的酸性产物如磷酸、硫酸等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主要包括水钠代谢紊乱(水钠潴留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脑水肿、血压升高等等)、钾代谢紊乱(高钾血症等)、钙磷代谢紊乱(磷过多和钙缺乏等)。
患者呼出的气体有氨味,这是由于细菌分解唾液中的尿素形成氨的缘故。此外,患者还可出现气促、肺水肿或胸腔积液等表现。
心血管病变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最常见的死因,占尿毒症死因的45%-60%。近期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比普通人群约高15-20倍。这是由于肾性高血压、酸中毒、高钾血症、钠水潴留、贫血及毒性物质等的作用,可导致尿毒症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