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0纪念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十周年暨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举行。
论坛上,黄浦区档案局与瑞金二路街道等单位共建的“石库门史料口述工作室”同时揭牌。
论坛发布了《2020石库门论坛倡议》,建议未来将“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纳入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关注石库门史料收集并付之于行动,为上海城市记忆留下保贵资料;充分利用石库门史料,使之成为传播上海文化品牌及文化创意的重要素材;支持石库门史料口述收录,为沪语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应用提供支撑;重视挖掘和支持传播石库门红色史料和故事,成为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揭牌仪式石库门和世博会,上海城市更新的两个案例
本次论坛系“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世界城市日”出自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中的倡议,是第一个由我国倡议设立并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并经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日,也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要精神遗产和“上海文化”品牌。
此次恰逢世博会10周年,“世界城市日”也走到第7个年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开幕致辞时表示,做好世界城市日工作,将有助于弘扬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今年7月底,住房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已在沪签署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提出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通过部市合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样本,为世界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是对传承世博理念的一种充分体现。期待通过今天论坛的经验交流、成果分享,以及专家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推进石库门城市更新向高质量发展,从而丰富上海乃至世界的建筑文化内涵,共同推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裴晓说。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回顾了申办世博时,上海新天地和石库门在国际展览局考察期间为上海申博作出的独特贡献。
“石库门是上海兼容并蓄精神的集中体现。石库门是市井文化永续传承的记忆,是上海生生不息流淌的血脉,它涌动着生机、积蓄着力量,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寄托、文化标杆和城市符号。” 周汉民认为,传承和保护石库门文化的关键是“创新”,这样才能展现上海文化的千姿百态,“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离不开石库门,而这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人都会思念石库门。石库门是我们的符号、传承和标杆,要真正做到建筑有温度,有血脉,有记忆。“
周汉民上海石库门更新已有诸多经验
石库门作为上海特有的一种城市民居建筑,同时也是世界民居建筑的特殊类型,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冬天里,一束阳光照在石库门老式弄堂里。人民视觉 资料图近年来,上海在石库门城市更新方面涌现了众多成功案例,与各类建筑一起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延续着上海的文脉和特有的温度。
新天地是中国城市更新的经典项目,它以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变了石库门的居住功能,将其打造成为一片商业区。
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发展及设计总监陈建邦参与了新天地石库门城市更新工程,他回忆,1998年,新天地改造工程启动时,“老房子改造”这个概念在上海还很陌生,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不直接拆掉老房子新建。
在改造的同时保护老建筑,陈建邦认为真正要保护的,“是风貌,还有城市的肌理。”他们在档案馆找到了一批当时的图纸,根据图纸重新设计,力图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将现代生活方式融入其中。
2020年10月4日,游客在上海新天地游览。 殷立勤(上海分社)/中新社“当时没有想到新天地会这么成功。”但回到当下,陈建邦认为新天地只是一个案例,城市更新有很多种方式,如今在20年间,上海从一个对老建筑改造不敏感的城市变得非常敏感,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城市更新建设,成了比当年更具挑战的话题,“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城市更新还有更多元的形式,应该用更开放的态度、更创新的方法,不断探索和创造城市更新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配合上海乃至中国城市更新的未来需求。”
位于建国西路和岳阳路交界处的建业里建于1930年,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3部分,有近200幢石库门房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劲松认为保护改造后的建业里承袭了原有功能,延续了最初“外铺内里”的历史格局,完善了街区功能;传承了石库门文化精髓,保留“马头山墙”、“清水红砖”、“半圆拱券门洞”等经典石库门元素;延续了上海里弄文化,凸显文化体验,重现旧时邻里生活的亲切感。建业里整体的建筑风貌保留,整体建筑环境品质提升,整体街区的活力恢复,是上海历史里弄建筑群保护利用一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项目尝试。项目首次创造性地在石库门风格的建筑群内引入了酒店+公寓的业态,既保证了公众参与度,又能让石库门建筑的商业价值得到体现。
对建业里这样的建筑,如何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最难的就是平衡。”朱劲松提到,如何在保护中实现一定市场经济效益,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让效益最大化,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功课,“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建业里走走看看。”
张园位于静安区繁华的南京西路商圈,保存有丰富多样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形式的石库门建筑类型,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博物馆”。其名字缘于1882年,张叔和购得此园,并将其命名为“张氏味莼园”,该园作为当时晚清的第一公共空间,展览、演说、游乐设施、西式下午茶等众多公共活动独步一时,成为地标性场所。
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张园的更新工程。董事长时筠仑介绍,为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留存和延续城市文脉,置业集团对张园范围内历史建筑全覆盖建立“张园历史建筑资料库”,一幢一档房屋档案,并在征收工作完成后,实行最为严格的“人防+技防”“三维GIS+三维BIM”看护措施。未来,将以这些档案为基础,开展张园的更新。
泰兴路99号张园 ,摄于2016年2月。 人民视觉资料图“我们将张园确定为保护性的开发有三个关键词: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 时筠仑表示,在整个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首先注重是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城市的人文和城市的灵魂,“整个开发更多注重的是如何为人服务,如何站在人的角度能够在保护好历史风貌,在传承海派文化、讲好张园故事的基础上,让这个建筑更好地得到利用。”
春阳里是始建于1936年典型的上海老式石库门的住宅,建筑面积约为2.25万平方米,共有单体建筑23栋,273个单元,居民1173户,出租率达到60%以上。房屋居住条件窘迫。
2016年,“春阳里”被正式列为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同年虹口区正式启动“春阳里”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项目。改造目标是既保护特色旧里风貌,又要做到居民户内厨卫独用。作为上海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的先期试点,春阳里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里弄房屋内部整体改造的项目,其探索值得关注。
上海虹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爱华说到,春阳里城市更新改造试点项目,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出发点,抓住保留保护历史文脉、改善旧区居民居住条件两条主脉络,在保留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运用微更新、渐进式的保护方法,有效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项目改造后,居民得实惠:一是厨卫独用告别拎马桶;二是小区管线落地整洁敞亮,小区环境得到提升;三是房屋结构加固安心居住,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上海市黄浦区政协、上海市徐汇区政协、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淀山湖论坛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办,黄浦区档案馆承办,并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建设行业分会、上海市档案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