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值班,病房一手术甲状腺肿瘤的64岁大妈,突发腹痛,呈持续性钝痛,继而排血便5次,量中,无里急后重,无头晕乏力,急查彩超正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7%,余大致正常,凝血:正常。今天肠镜回报:缺血性肠病伴出血。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疾病都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原来可能仅仅是轻微小病,但由于治疗不当或怠于治疗就导致了病情的加重,多见于老年人的缺血性结肠炎就是如此。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缺血性结肠炎多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其中90%的患者都在60岁以上。
引起结肠缺血有很多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管阻塞型,另一类为非血管阻塞型。
1、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
在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有肠系膜动脉的创伤、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腹主动脉重建手术或结肠手术时结扎肠系膜下动脉。
2、非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
大 多为自发性,通常不伴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引发结肠缺血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不相符。
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同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同时服用可影响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可以明显增加结肠缺血的发生机会。肠系膜血供减少,引起结肠缺血;而大范围急性肠系膜血供障碍又可引起明显的不可逆性心输出量减少,因而导致肠系膜缺血的恶性循环。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便血及腹泻。
l 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或脐周的突发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进食后疼痛加重,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
l 便血表现为鲜血便或粘液血便,一般不会导致低血容量性贫血或休克。引起便血的主要原因为肠黏膜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肠壁充血水肿,进而坏死、黏膜剥脱、肠壁溃疡形成,血液倒流入肠管。
l 腹泻多表现为粘液便或稀水样便,常发生在便血之前,其致病机理是由于结肠大量肠液的渗出、肠管蠕动过快加上肠壁黏膜坏死等因素所导致。
依据病程长短及结肠镜表现,IC 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l 急性期病程为发病 3 d 以内,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出血及糜烂,部分重度患者可见肠壁溃疡形成。
l 亚急性期病程为发病 3~7 d,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可见浅溃疡形成,黏膜上皮形成肉芽组织。
l 慢性期病程为发病 7 d 以上者,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伴有间质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因其在 CT 影像上及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缺乏特征性改变,此次研究未把慢性期 IC 作为研究对象。
1、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
2、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
3、 本病是老年病之一,发病突然,坏疽型预后极差,对治疗成功与否影响重大。无论是内科、外科治疗均应掌握时机,密切观察,及时调整药物,首先去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压药、休克等,建议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治疗,多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若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及便血应警惕此病发生。
杨大夫提醒:
如果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吃饭后就腹痛,过一段时间会缓解,就要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并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