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七日一徽说”之二十八: “九龙出海”岭上关(上)

2020-11-03新闻17

作者、摄影:陈发祥

古徽州之四界,北扼黄山山脉、东据大鄣山、西交浙岭、南及西南乃新安江穿境而过。这样的山水四合,使得古徽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世隔离。而徽州境内溪水密布、群山茫茫,难以通行。南宋《新安志》载:“自睦州青溪县界至歙州,路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

徽州虽然山水大好,却不利于农耕文明的发育。徽州人要生存下去,必须挣脱千山的阻挡、撕破万水的阻隔。于是,自三国始,徽人以山中的青石、竹木为材料,持续千年之久,凿空徽州的山山水水,营造出一条条古道。这些古道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遇山开路、逢水搭桥,五里一亭、十里一庙,犹如藤蔓一般蔓延到徽州的府县镇村。

三国时,吴国大将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隋末汪华,起兵保州,凿箬岭,以通太平。唐代,官邮发达,邮路、驿路、官道纵横徽州境内。明弘治、成化年间,徽商兴起,绵延三百余年至清代末期。发迹的徽商回报乡梓的方式之一,便是架桥梁、修道路。于是,依托于徽商雄厚的财力,三四百年来,徽州人以府城所在地歙县为起点,凿出多条通往境外的古道,有“九龙出海”之说,即出西门的徽浮(梁)、徽安(庆)、徽池(州)、徽开(化)、徽婺(源)古官道,出北门的徽泾(县)、徽宁(国)、徽青(阳)古官道,出南门的徽(南)昌古官道。明清时期,徽商鼎盛,商运发达,出境陆路有东至苏杭,西抵四川,南到闽广,北达安庆、南京。

九条古道蜿蜒若游龙,徽州大山绵延似苍海,古道时隐时现于古松、翠竹、碧溪之间,山中岭头便成了龙脊。

箬岭,旌歙、西箬岭、东箬岭、隋唐四条古道于此交叉。清道光《徽州府志》载:“唐汪华凿为二道,一通旌德,一通太平,亘六十里,皆险窄。”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设箬岭巡检司,以征税费。清顺治四年(1647),于岭头建关,关门刻“天险重开”四字。箬岭关前,秋来微凉,几十亩黄山贡菊正是绽放的时节,菊香飘进岭头的汪国公祠中。祠前,几株苍翠的青松拔地而起,几条青石凳子安放在松树下。这里是徽州古道的源头之一,也是徽州本土神灵汪国公丰功伟绩的见证。

昱岭关上,俗称“杭徽大道”的徽昌古道在此链接浙江与安徽。东南望昌化,一片烟霭;西北阚徽州,无数惆怅。游子们背井离乡,依依不舍,多少次含泪的目光回望故乡,随后毅然踏入无尽的徽杭古道,直奔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而去。从此,或客死他乡,或荣归故里。

牯牛降中,七彩谷内,徽池古道穿梭而过,青石板上已经长满苔藓,牯牛降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一路伴随着远行的人们。道路两旁,斜放着一块块青石板,铭刻着累死在古道上的商人姓名;榉根关上,巨大青石垒成的关隘,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黑如玄铁,静默无声。清末,太平军与湘军在此鏖战的硝烟依然没有散去,多少湖南、两广汉子的遗体掩埋在古道旁的丛林中,成了孤魂野鬼,难以回归故乡。

#徽州#古道#九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