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四平调包公赔情 二人转历史发展概况

2020-07-22知识5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特点: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1、\"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2、\"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3、\"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4、\"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5、\"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6、\"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扩展资料:1、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东北人的衣食住行和二人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东北人都喜欢二人转,但是说起它的来历、门派,却很少有人说得清,其实,二人转要看出门道并不难—二人转的来龙去脉.不外是两股绳拧在一起的。二人转历史发展概况 东北二人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曲艺和戏曲的特征。它的演变历史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社会上对其存在很多误解。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对现今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都不无裨益。早期二人转艺人生活艰难,从“九·一八”事变至今,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曲目主题不断演变,演出形式更是以“单、双、群、戏”的形式朝多样化发展。当前二人转市场鱼龙混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该报现存于大连图书馆)。第七版“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2年3月,辽宁省民间艺术会演在安东(今丹东)举行,“蹦蹦”改称“二人转”,随后这一名称在东北推广。1953年4月,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东北代表团的节目名称由“蹦蹦”改称“二人转”,首次正式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二人转”这一名称也开始在全国推广。关于二人转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王铁夫、靳蕾、陈钧、孙红侠[[4]]认为。全国各地的剧有什么,是什么名字?比如;越剧起源谁,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什么好看之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据统计,中国现存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序号 省份 曲目1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4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5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6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7 黑龙江省 龙江剧8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9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10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11 新疆 新疆。急急急求戏曲mp3格式:收姜维,卷席筒,牡丹亭,呼延庆打擂,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大破洪州,刘墉回北京, 到新梨园网去下载。一下。里面都有。并且免费下载。

#二人转#艺术#曲艺#东北秧歌#东北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