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跃桌布上尽情挥洒灵感,真正的交流满是惊喜

2020-11-02新闻20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小科学家论坛”上,科学少年们来到讨论桌前,与4位院士开展“脑洞大开”的对话。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四张方桌、四块桌布、人手一支墨水笔——昨天一早,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桌布对话”的形式迎来了元气满满的“小科学家论坛”。55位前一晚刚刚参加过“T大会”的科学少年,带着沉稳与自信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平等的对话桌。

如果说“T大会”上他们还是坐在台下听讲的学生,那么现在就是与院士围桌而坐、平等对话的同行者。主办方鼓励他们随时在桌布上写下在对话中的所思、所想、所得,越写越满的桌布印证了这是一批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八九点钟的太阳”。

“想不想听听我的课题?”科学少年聊嗨了

不久前,当接到“小科学家论坛”的邀请,7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立马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欣然答应与会。对他来说,与年轻人交流是充满乐趣和惊喜的,这是真正的交流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交流能让他更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以及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到了什么程度。

“你想不想听听我的课题?”提早到达会场的杭州第二中学学生李依庭主动向周围人“推销”起了她的研究对象——中华绒螯蟹的蛋白分子。“别看这个蛋白分子不起眼,它可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吃上美味的大闸蟹。”李依庭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对科研的热情。

“为什么学霸的考试成绩比姚明的身高还高?”“为什么现在的诺贝尔化学奖越来越像理综奖?”孩子们带来的问题让院士们“脑洞”大开。在讨论倒计时10分钟时,所有人被突如其来的惊喜打断——主办方要求每个小组用一张图来总结发言。谁来执笔?短暂的思考过后,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有人忙着毛遂自荐代表小组发言;有些则三五成群开始构思文案;还有人直接动手画了起来……这一刻,桌布论坛无视权威、平等对话的属性一览无余,每个人都能在桌布上尽情挥洒灵感。“孩子们比我聪明。”听着“小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杨雄里感慨,搞科研是一件既寂寞又不寂寞的事。他用黑格尔的一句话送给在场同学:“尊重权威的同时挑战权威。记住,不要为权威的话所束缚,科研就是要不断创造新的东西。”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它将带你找到前行的路

从只会问“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少年”,到开始尝试探索答案的“小小科学家”,对生活的好奇心,永远是孩子们乐在其中的初心、动力和原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高中生郭秦菘的研究课题很特别。在个人展示环节,他带来的一条“蛇形机器人”,让全场观众“弹眼落睛”。

两年前,郭秦菘跟随公益组织下乡调查时发现,当地农业科技水平还很低,种植效率不高,于是想着能否用自己所学帮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他开始在大脑中构思一种“仿生蛇”,让它们收集田地里的一系列数据,如温度、湿度、农药浓度等,以此作为种地的参考。这条“蛇形机器人”正是他几年来的心血和成果。“探究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郭秦菘始终坚信这一点。

来自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大二学生朱睿杰则为观众带来了一篇“数学散文”。他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数学爱好者”,坦言自身综合素养不足、思想单纯,如同一位雕刻师,因此所作的研究并非去发现数学定理,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呈现于世。

“在很多人眼中,提到数学家首先浮现出的印象是不修边幅、格格不入的老古董,其实数学既是严肃而神圣的,同时也是鲜活而生动的。”朱睿杰说,科研路上重要的是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它将带你找到前行的路。

奇思妙想“铺满”桌布,没有盲从只有独立思考

生产力发展、认识贫困、学科融合、局限性、甚至还有两只乌龟……讨论开始后,雪白的桌布很快就被孩子们敏捷的思维“铺满”,任何一点交流中的火花,他们都不吝于表达出来。

“人工智能能达到人脑的高度吗?”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杨锦民的提问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他们非常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回答说:“我觉得在你们这一代还很难实现,尽管科学对宏观物理层面的问题已经了解得比较多,但在微观层面,认识还相当不足。”

“嗯,也就是我们虽然知道汽车尾气的化学反应,但还不知道粒子层面是如何作用的吧。”上海高境第一中学学生邹一鸣若有所思。

不过,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相信”院士的话。上海市控江中学郑泽磊仍然表示,如果能改变现有计算的范式,不以简单堆算力来发展人工智能,那么更聪明的机器有望更早出现。他的这番“反驳”赢得了同桌学生的热烈响应,孩子们似乎更相信聪明机器会早日出现,当然这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创造力。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徐政和强调了科学伦理的重要性。他说不管如何发展,人工智能也只是人类的帮手,他希望所有学生记住这一点。

“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未来科技的希望。”马大为很激动,他直言,虽然同学们现在的研究成果还不尽完备,但已经具备了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难能可贵。

看着年轻的希望,科学大咖们总忍不住再多说几句。马大为为孩子们送上三颗“心”:保持“敬畏之心”,好好打基础,打好基础并非为了世俗的成绩,而是他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创造;保持“淡定之心”,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科研并非一日可攻,科研的道路是长时间的探索,这其中必然夹杂着大量的消磨和失败,要有耐心。最后,马大为有些调皮地说,“要夹带点儿私货”,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颗热爱化学的心,“化学是能改变世界的,希望更多人选择投身化学研究。”

#桌布#科研#院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