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弗朗克·维尔切克:开放透明才是科学正确打开方式

2020-11-02新闻14

■本报记者 姜澎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再次“现身”,这是他这一个多月来不知道第几次连线中国的学术会议了。就在不久前,维尔切克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通过网络直播为全球网友带来了“第三类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Anyons)的科普报告,超过8000人次的观众在线聆听报告。

他由衷地感慨:“虽然现在身不能至,但是远程的方式让我们的交流更方便了。快速发展的上海,正被不少科学家视为‘第二故乡’。期待疫情过后,我们能够尽快恢复交流。”

论坛期间,维尔切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他为上海的创新吸引力欣喜万分:“无论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还是上海大大小小的科学活动,都吸引了众多诺奖得主和顶级科学家参与。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国际化的基础研究本土机构,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上海离“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越来越近

“中国效率,上海速度,让我们在这里的发展非常迅速。”维尔切克告诉记者。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他担任首任所长。虽然疫情发生后,他不能来上海了,但是“我的中国同事给我发了照片,今年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大楼已结构封顶了。真的很难想象,2018年我第一次到在这里参加动工仪式时,看到的还只是荒地和杂草。”2021年上海交大125周年校庆之际,科学家们将正式进驻。

除了大楼建设这些有形的变化,越来越多国际知名学者正陆续加盟。10月26-28日,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大物理学院共同主办了2020年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国际研讨会,500余位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研讨。

“上海离目标——成为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一定会越来越近的。”维尔切克告诉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维尔切克定期通过视频和上海青年学者、学生开会,基本选在上海的晚上八点左右,“差不多就是我这里的上午八九点吧”。就在不久前,他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新书,他说:“我在和学生以及青年学者交流时,发现年轻人都希望能和心目中的‘科学大腕’交流,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科研进展的反馈。李政道研究所的目标就是吸引更多大师,让他们引领年轻人成长,而高水平的科学论坛、公众对李政道研究所的关注,既是很好的科普,也是对科学的‘营销’。”

吸引最优秀的人才,需要耐心和运气

成为集聚全球智慧的人才高地,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之一。维尔切克深知优秀人才的重要意义。就在不久前,他还远程面试了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我们希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不过,维尔切克也表示:“吸引最好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和运气。研究所的建设速度非常快,但更多硬件之下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一家国际化科研机构的魅力所在。在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方面,政府和上海交大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他眼中的李政道研究所,已经非常国际化:“它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与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家中国的传统机构都不一样。”不过,维尔切克坦言,要保持并优化这种“不一样”,仍面临诸多挑战。“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开放、包容以及相对透明的环境,随着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多,研究所是否能营造足够包容的氛围,能有效弥合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学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都需要迫切解决。”他表示,“上海是一个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城市,我们正在从与我们交流的国际学者的反馈中不断学习。”

科学家应该在还没有成熟的新生领域进行探索

这位早年关注粒子物理,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现在对脑科学越来越感兴趣。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人的思维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如今我强烈地认为,认识人脑的机制将带来信息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脑科学与物理原本是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现在的交叉越来越多。我认为,理解人脑机制,对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维尔切克告诉记者,“科学家应该在还没有成熟的新生领域进行探索,并且推动这些新兴领域不断走向成熟。这也是我认为李政道研究所应该做的事。就像20世纪初,谁也不知道量子物理会有什么实际运用,但它确实是计算机及信息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

#新冠肺炎_社会#上海交通大学#维尔切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